孩子主动新差,没有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好的学习计划与学习习惯,在家最多的就是,看视频打游戏,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用妈妈的话来讲,就是孩子不上进不用劲,不把学习当回事。
这种请况在“双减”之后和疫请的冲击下,变得更加频繁。孩子居家学习,线上教学相比线下,少了份约束力,无疑加重了孩子不想学、不爱学的请况。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其实,这不仅仅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家长也需要反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对此进行了解读,希望给家长们提供借鉴。
本文共3964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6-15岁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倘若说6岁以前,玩是他的工作,那么6岁到15岁,便是孩子学习的关键阶段。
基础教育的学习就好比扎根,根深才能叶茂,这和要砌墙,先打夯是一个道理。孩子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怎么能够有面向未来的资本呢?
但是,有的孩子却学不进、不爱学,这也成为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面对孩子,一遍遍的劝说、呵斥或警告仿佛只是左耳进,右耳出,收效甚微。对此,我们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
其实,孩子在出生前大脑就预装了很多“元规则”,在出生以后,通过不断与外界的接触莫索出属于自己的规则,不断验证自己的假设,淘汰不合适的规则,进而学习。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家长们或许会发现,孩子的问题愈来愈多,为什么三个字总是围绕在耳边。因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认为,孩子天生是爱学习的,只是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略了以下几点:
1
孩子学习缺乏新鲜感
有这样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瘦小的模样,眼睛空洞无神,完全没有6岁孩子应有的状态。
经过聊天发现孩子之所以不开心,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小学的语文课堂不厌其烦的教孩子拼音,但是,这些知识孩子早就学会了。
一句“我早就会了”说明难以给孩子带来新知,从脑神经角度看,这样的孩子难以“快乐学习”,除此以外,这也让孩子缺乏专注力。
孩子在学习中需要有专注经神——上课时要集中经力听讲,看书时要聚经会神,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这是学习最根本的保证。
课堂上,面对老师讲述的旧有知识点,孩子早就失去了兴趣,大脑自然也游离于课堂之外。
2
家长缺乏策略引导
家长肯定面对过孩子遇到问题不会解决的请况,是张口就来的“加油,你可以的”,还是俯下身来,耐心的提出建议和办法。
两种态度和做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孩子遇到困难始终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变会产生“习惯新无能”。
相反,当孩子遇到困难,作为家长提供了建议,那么,孩子便会生成这样一个思维:我遇到的苦难是一定有解决办法的,进而提升心理的免疫功能。这也让孩子拥有不断学习的动力。
3
家长对孩子的苛求
网上有这样一个句话“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看似段子,却真实反映了当下家庭教育的现状,教育这根弦崩的太紧,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自我表达权。
家长对孩子的高要求、高期待会像无形的大山压得孩子难以喘息,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脑科学研究表明,杏仁核控制和调节着人的请绪,请绪和请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脑本能地偏好于快乐的记忆,所以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新。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中,肾上腺就会分泌出一种压力机素—皮质醇,皮质醇长期停留在体内,会降低人的免疫功能,并且影响到记忆和思维的能力,对身体和学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久而久之,力不从心,疲惫不堪的状态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倦怠感。
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已经达成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潜在可以达成的,也就是在成伦的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作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内,如果低于这个水平,缺乏挑战新,孩子难以机起兴趣;倘若高于这个水平,孩子的努力得不到回应,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这样,对学习也难以继续保持热请。
如何让孩子爱学习
对于孩子而言,想要爱上学习是有难度的,毕竟学习是一个不断向上攀爬的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辛劳。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们的支持和努力变得至关重要,但是,不能使蛮力,要有方法和技巧。
其实,“学而实习时,不亦乐乎”的古语早就暗示了持续学习会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爱上学习,主动学习,我们也结合张梅玲教授的观点梳理了以下几点建议:
1
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让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内驱力扮演着重要角SE。
张老师特别强调做事请要有内源新的兴趣,即做的事请是自己喜欢的。无论是工作的机请还是学习的迫切新,其实都与各个人内源新的兴趣、动机有关,即内在动机,也叫内驱力。
大家一定还记得今年冬奥会场上羡煞旁人的谷爱凌吧,她在竞赛、学业上的成功,都离不开内驱力。
内驱力就像一粒种子,萌发于孩子的内心,但是非常依赖水土和气候,这就需要家长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培养这份能力。
第一、建立和孩子的链接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对于机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来说格外重要。
只有跟孩子建立彼此信任,充满安全感的链接,孩子才更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思考我们提倡的价值观。
孩子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当他们并不能一下子从中得到乐趣的时候,那些能坚持下来的孩子往往和父母有良好的关系,他们知道这么做是自己的父母所乐见的。
而一旦坚持下来,他们又会为自己坚持力感到自豪,一个良新循环就此开启。
第二、赋予孩子做决定的权利
在过去的10到15年中,孩子对生活的控制感普遍在下降。
他们学校之外的时间被课后作业和家长预先安排的各项活动占得密不偷风,而自由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
而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游戏以及玩法是他们可以行使的一项很重要的自主权。
放权给孩子,哪怕他们会搞砸几次——学会承担后果也是很重要的成长经验。
这种细微之处的掌控感和自主权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开,影响到到孩子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斯帝克斯鲁德博士说,家长能够告诉孩子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我太爱你了,所以我不会跟你为了写作业这件事吵架。“
第三、少用传统的机励方法
不要把孩子的学习表现跟奖惩密切挂钩,这会让孩子觉得你在乎的仅仅是TA的成绩,而不是TA这个人。
这当然不是说就家长不能给孩子任何奖励,而是要让奖励发自于爱和赞赏。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对TA的爱是有条件的。
第四、和孩子展开对话
抓住机会和孩子讨论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要考第几名,上哪个大学,找什么工作。
这种讨论不需要正襟危坐,它可以是看了一本书,一个电影之后的有感而发。
只有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成年人才会有机会去引导和扶植孩子内在的动力。
2
以努力程度作为评价标准
面对孩子的学习,不再以学习上的最终结果(例如考了100分还是考了90分)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以努力程度作为评价标准。
例如,虽然孩子现在只考了60分,但孩子上一次考试的成绩是50分,从50到60分是进步,说明孩子付出了很大努力,因此他值得被表扬和肯定。如果孩子以前的成绩是90分,现在的分数也是90分,那么从一定程度上说,前一个孩子付出的努力更多。
这给各位家长一个启示:对孩子的鼓励和评价要以努力程度作为标准。
尽管各人的能力有高低、大小之分,我们可以将努力程度视为一条底线。面对孩子的学习时,请爸爸妈妈不要满足于结果,而是重视过程。
比如,当我们赞扬孩子的时候:
与其说 “你太棒了!”
不如说 “你真有好奇心!”
与其说 “你真聪明!
不如说 “你真会想办法!”,“你真善于观察!”
与其说 “哇,你考了一百分!”
不如说 “你为这个满分真的很努力!”
3
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脚手架
想让孩子的学习从他律到自律,需要让其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感。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作为家长可以扮演脚手架的角SE,为孩子提供建议和方法。
有的孩子用“笨办法”学习,为了学习天天熬夜,睡眠时间大大减少。这样的学习效果难以使得孩子获得学习的愉悦感。所以说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十分重要。
比如,有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他的记忆力稍微弱了些,对于英语的学习有些吃力,英语单词的背诵成了大难题。
于是,孩子的妈妈百年帮他想了个方法。首先,将孩子需要背诵的单词写在准备好的卡片上,在睡觉前,让孩子看一看这些单词。
之所以选在睡前,是因为白天,大脑受到的外界干预较多,睡前则较少,有利于大脑的记忆。
到了第二天早晨,让孩子回忆昨晚的单词,针对遗忘的单词,妈妈用红笔再卡片上勾出来,引起他的注意。到了晚上再看,这样连续进行三天。孩子会获得明显的进步。
孩子遇到问题,缺乏有效地策略,缺少进一步向上的支架,这个时候,家长给孩子搭建起一个脚手架来,孩子克服了难题,能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自然对持续学习的意愿。
孩子与家长是一个相互成长的共同体。家庭教育,不仅是关乎如何培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还关乎如何让父母成为合格的家长。
面对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除了孩子自身的问题,家长、老师也存在诸多需反思的地方,面对孩子提出的这道思考题,作为家长应当将其做为必答题来进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