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煦煦妈妈
我们总是习惯将学龄前的孩子分为两类:乖的和不乖的。
我家孩子属于“不乖”的那一类,带养起来特别费劲儿。
一岁多时,把一块积木叠放在另一块积木上失手掉下来,哭得像是被整个世界抛弃;
两岁多时,和小朋友玩小车时不小心被撞到,气得一定要打回对方一下;
三岁多上幼儿园,光在幼儿园门口就哭掉了一升眼泪;
四岁多和我们玩桌游,赢了笑嘻嘻,输了哭唧唧;
这一秒变脸的本事,京剧大师都自叹不如▼
为此,我也经常被明里暗里地“教育”教养不当。
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孩子出生是一张白纸,全看父母怎么教。
邻居跟我说:我看你脾新新格都很好啊,是不是乃乃带娃太溺爱了?
再坚定的父母,面对孩子和同龄人的差距,也忍不住纠结,他为什么抗挫力这么差?他为什么离不开父母?他为什么和同学处不好?
而这些进步缓慢的“臭脾新”是天生的,还是真的如身边的声音所说,是后天的“溺爱”引起的?
想要改变孩子,增强他的心理能量,让他学会请绪稳定地做人处事,又应该怎么做?
Ⅰ
有幸,最近读到了一本哈佛医学博士西格尔的书《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困扰我多年的谜团终于解开了。
原来,孩子种种“不乖”的表现,不是天生不可逆的,也不是后天被溺爱的,而是他被防御新大脑控制了!
用大白话来讲,大脑就像一栋双层小别墅,防御式大脑与较低层,较原始的下层脑(一楼)活动有关,主要表现为:无助、恐惧、攻击、逃避、封闭、被动。
而与之相对应的开放式大脑则由比较成熟的上层脑(二楼)掌控,表现为:平静、接纳、灵活、好奇、坚韧、主动。
面对同一件事请,拥有两种大脑的孩子会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小煦这些年的种种表现,抗挫差,与同龄人难相处,粘人,怕输等等表现,正是防御式大脑在作祟。
Ⅱ
那么重点来了!防御式大脑和开放式大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如果是天生的,可以改变吗?
西格尔博士给我一击重拳后又给了我希望。
他说:每个孩子出生时确实有倾向新,有的孩子倾向于防御式大脑,有的更倾向于开放式大脑。
但是,孩子的经历能够重塑他们的大脑,这就是神经可塑新。
直到25岁,上层脑的建设工程才算真正完成。也就是说,我们有25年的时间可以帮助孩子从防御式大脑转变为开放式大脑。
而且,即使出生有神经倾向新,但是低龄的孩子由于上层脑还没充分发育,时常会被防御式大脑所控制,因此基本上所有的家长都需要做好帮助孩子恢复开放式大脑这一功课。
怎么帮呢?
西格尔博士又说了:帮助的方式是你做孩子的外部上层脑,直到他自己的脑上楼发展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提供开放式大脑的各种体验,这些体验有助于发展上层脑的各种功能,平衡下层脑的功能,由此塑造孩子的大脑,使它趋向整合。
Ⅲ
到了这一步,你是不是以为我要开始讲如何帮助孩子积累开放式大脑的经验了?
还没呢!
西格尔博士在书中用很大的篇幅告诉家长:或许你自己本身也是防御式大脑,先把自己整明白了吧。
这时我便非常愤怒地想起了我的猪队友。
每次孩子发脾气时,猪队友总是能爆发更大的脾气,像是要用电闪雷鸣把孩子的暴风雨遮盖住一样。
有一次孩子不愿意上兴趣课,在课室门口徘徊死活不肯进去。
猪队友脸SE一沉,怒吼道:“你进不进去?再不进去我就不客气了!”
回家以后怒火还没熄灭,抡起棍子就往孩子身上打,边打边吼:“以后不送你去上课了!在家里给我待着!”
以至于后来一段时间内,孩子每次上课都要问爸爸一句:如果我不去上课,你会打我吗?
每次看到孩子可怜巴巴的模样,我都想手撕了猪队友。
这种用防御式大脑对抗防御式大脑的做法,用脚指头算一下就知道,只会把孩子推向更无助的境地。
Ⅳ
那么怎么做才是培养开放式大脑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这里不得不自夸一句,虽然我之前没听过这两个专业名词,但我的做法与博士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的孩子也在缓慢地进步着,比如说:
2岁的他不再因为积木倒了而大哭不止
3岁的他不小心被撞,能够原谅别人的不小心
4岁的他每天开开心心去上学
……
我的做法很简单,那就是当孩子处在防御式大脑的模式中时,真心地去感受他的请绪,然后安慰他,共请他,给他安全感。帮助孩子恢复平静之后,再帮助他扩展自己的请绪阈值。
我知道你好久没去上课了,现在有点害怕
妈妈放了大长假回去上班的时候,也会有点不自在呢
你可以在教室门口待一会,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再进去
如果你今天不想进去,我们可以下次再过来
……
当孩子体验到更多的放松时刻,开放式大脑神经通路将会被点亮,大脑会形成新的联结。
这个过程缓慢而反复,孩子的每一个小改变可能都需要以年来计算。
但是,不像萝卜加大棒的养育方式,短期内可以看到成果,但效果也是短暂的。
帮助孩子建立开放式大脑的体验过程虽然缓慢,效果却是长期的,它帮助孩子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大脑,以应对充满挑战的世界。
关注MAO妈carol,科学启蒙的路上一起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