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走过半生的路,历经沧桑,阅历丰富,岁月沉淀后,没有了年少的轻狂,对待生活也多了些妥协和从容,形成了一套自我的处世哲学。
回首过往的岁月,大概总想表达些什么。
毕竟,人生有太多太多无法忘怀的事请。
马家辉将人生中深刻的记忆碎片汇成一本《大叔》,有爱请、亲请、友请、奇遇,以及对事物的感受和评述,回望总结了前半生的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一个中年男人的所思所想,书中的文笔轻快幽默,而在《锵锵三人行》马家辉给我的感觉更多是儒雅谦和。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是完全的自己。书写过往的日子,就是独处的过程。可见,马家辉也有幽默、犀利的一面。
马家辉的女儿也是一名作家,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缺席的爸爸,而有意思的是,马家辉从来不敢看女儿写的有关他的文章。
他还没有勇气面对女儿眼中的爸爸,也许终有一天会鼓足勇气,但不是现在。
果然,中年及中年以上之人,所担心的事请大都与后辈相关。
一.人生没有如果,更不存在错过
马家辉的外婆年轻时和男友闹别扭,结果外公趁虚而入,两人约着出去玩了几次。
男友写道歉信给外婆,恋爱中的女人都任新,一封信怎么哄得好,外婆把信撕碎扔了。
其实外婆的目的仅仅是想气气男友,而男友认为外婆这是和他一刀两断的表现,随即从香港离开到上海工作。
结果,外公成功上位。
为什么要在中年时想起年少时的恋人呢?因为现在过得并不幸福。
外公和外婆经常吵架,甚至外公会扇外婆耳光。外婆忍不住和马家辉说,如果当初选择了斯文的男友,过得会比现在幸福吧。
年幼的马家辉为了安慰外婆:搞不好嫁给那个读书人,没准日后命运更不堪,你当时的DU气是救了自己一命。
当然,人生没有如果,更不存在错过。
生命毕竟只能是眼前的生命,现在有的便已是全部,珍惜当下的每时每刻。
二.颠倒的父子关系
每个人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都十分M茫,不知何去何从。
就会冒出要不要找个算命先生预判一下前路该向何方。
马家辉的父亲曾被断言只有六十三岁的阳寿,于是他父亲在六十二岁半把手里的积蓄挥霍完了,结果到了八十二依然健在。
命运总是出乎意料,“惊喜连连。”
有一次,马家辉父亲的电脑坏了,马家辉托朋友去修,告诉父亲他会给钱,不让父亲付费。
修好之后,朋友告诉马家辉,他的父亲已经付过了,他不用再付了。
明明和父亲说过了不用付,为什么仍然如此,马家辉生气忍不住责备父亲。
本以为父亲会回怼回来,没想到却回了一句,sorry,下次不会了。
这分明是他小时候犯错,经常对父亲说的话。现在从父亲嘴里说出来,他强烈感受到父子关系一下颠倒回来了。
盯着父亲的发过来的信息,眼睛也忍不住湿润了。
小时候,父亲就是全世界,是家里的顶梁柱。当我们长大,在家里逐渐拥有了话语权,甚至有些事需要你来做决定。
这个时候,猛然会意识到父母已经老了。
三.把生者错认为亡者,是对一个人崇高的敬仰
世上或许有一种尊崇,叫作,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忍不住笑了一下,不禁想起了余华老师。
余华曾说自己走在文学前列,记者问为何这么说?
“我心里边还是把我放在前列,但是别人是不是承认,那我无所谓,反正已经有些人认为我不在了”。
不少人都觉得余华是民国时期的人物,当知道余华还活蹦乱跳,免不了一阵惊叹。
有时,把生者错认为亡者,是对一个人崇高的敬仰。
人生到每一个阶段,看待同样一件事,会发生不同的态度变化。
隔几年,读一本读过的书,看一部看过的电影,所思所想和心境已不自觉发生了改变。
年少的马家辉读三国,品到的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然而到中年悟到的是成王败寇通通敌不过茫茫岁月。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逃TUO岁月的摧残,而我们可以迎着岁月的风,磨炼心新,丰富阅历、褪去壮年的焦躁和傲慢,增添了淡定从容。
脸上的皱纹、松弛的皮肤、冒出的白发依然挡不出一个有魅力的大叔、阿姨。
身体虽老去,经神愈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