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厌倦这些采访么?”记者问她。
“小时候,因为媒体关注到我, 村子里很快有了一座桥,为家乡带来很多帮助。”余燕恰说:“现在如果能因为采访让大家知道我的家乡,知道云南有个地方叫怒江,也挺好。”
悬在溜索上的童年
余燕恰的童年是在溜索上度过的。
从她有记忆开始,村里人就用溜索过江。将滑轮挂在溜索上,接着将尼龙绳绑在腰上和大腿上,如果是小娃娃,还要特别套一道绳在脖子上。
“小娃娃的腰没有力气,不系脖子的话,容易后仰着翻下去。”余燕恰听爸妈说,以前有一头猪滑溜索时掉到了江里,江水湍急,猪再无踪影。
对于小娃娃来说,用溜索过江还面临着一个挑战。溜索的倾斜度没有那么大,否则身子下滑速度太快,容易撞到对岸岩石上。余燕恰的体重又轻,每次她刚滑过江心便悬在了空中,只能两手交替着扒到对岸。
有些男娃娃胆子大,用脚尖一点岩壁,“嗖”地一下就荡过去了,再站在岸边,把余燕恰拉到岸上去。
·马吉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5、6个过江的滑轮。
最难的是下雨天。每年四五月份,怒江的雨季来了,雨水多,雨点子密,拍到人脸上时,眼睛几乎睁不开。
余燕恰记得,江边的河床上有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一到雨季,罗露在外的石头就整个被淹没了,水深大概有二三十米。
而这样危险的方式,曾经是住在怒江边的村民们唯一的渡江办法。
据媒体报道,余燕恰所在的马吉乡有3座吊桥,7对溜索,30公里怒江从这里咆哮而过。娃娃们要是走桥上学,得绕10多公里的山路。相比之下,他们更乐意滑溜索。
2007年的一天,一家媒体到马吉乡采访,恰好抓拍到余燕恰过江的一幕。
照片中,小燕恰身穿玫红SE外套,脸往后仰着,刚好看向镜头,露出一派天真无畏的笑容。照片背景则是汹涌着的江水,江水搅起水底的暗泥,颜SE发黄,似乎就要触到她的脚尖。
·余燕恰过江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