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最大的伤害就是导致自我意识的缺失,在原生家庭里面感知到的东西会植根于你的潜意识。会在日后的生活当中以不同的形式爆发出来,成为各种障碍,成为各种负累,成为各种羁绊,让你没有办法成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终极的疗愈方向,否则就会以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心理问题的形式前来困扰你,这些症状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向你发出的信号。
比如每个家长在潜意识层面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但是现实跟理想的差距实在有点大,我们大部分人终将一生平凡碌碌无为地度过这一生。但是父母不可遏制的驱使孩子踏上一条不可能到达终点的道路。因为我们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会不断的孩子施加压力,去实现那个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愿望,去达成自己曾经没有达成的目标,去弥补自己未曾被满足的缺憾。
那么我们让孩子读书并不是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好,是在我们内在焦虑感驱使下的必然行为,会将小概率事件通过头脑思维的加工变成绝对化真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于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理将读书曲解为出人头地的唯一通道,成为日后被迫谋生的手段。在这个竞争日益机烈的现实社会里,有多少人借助读书之名作为拒绝融入现实生活的借口,读书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最后一个堡垒,读书当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请,但是如何读书却成了一个更重要的事请,如果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使命而读书,那么它必将成为一个负担,他们多数都是被动的带有沉重感地去读书,就成了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新的读死书!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衣望,当自己的能力不能支撑起自己的衣望,痛苦就产生了。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不再囿于父母给自己划定的圈子过着祖辈一样的生活,去经历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选择。不是要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人生而不是被迫谋生!当孩子对读书有了这样认知转变,就会带有极大主观能动新地去读书,他们可不是为了父母而读书,是为了自己而读书,也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提升能力,为了提升认知,为了拥有更多人生选择而读书!表现出来极大的自我意识。
控制衣强烈的原生家庭导致孩子往往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人格也不会完整,遇到事请没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也没有担当的勇气。内在的心理标准都是父母指定的,他们只是父母的影子。TUO离这些标准他们举步维艰,但是潜在的自我意识与这些标准会发生强烈的碰撞跟冲突,所以痛苦也就如影随形了。在青春期表现出来的就是叛逆。意识疗法(TOC)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叛逆期,叛逆是自我整合心身的过程,有的人很幸运他能够走得出来。有的人可能会发展为心理疾病或者人格障碍,所以契合的阿德勒的那句名言: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疗愈童年,幸福的人被童年疗愈一生!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缺失的时候,只能同流于群体意识,像是海底的裙带菜一样随波逐流。在家里依附于父母的意识,步入社会要依附于他人的意识,发展为讨好型人格,当我们的意识落在别人那里,我们就会不断地去发现自己身上的种种不足,进而不断想着如何想方设法去改造自己,试图让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样优秀,而实际所谓的优秀,只不过是你头脑的评判标准,别人所展现出来的恰好是想让你看到的那一面!但是人际交往之间的冲突也恰恰来自于这里,当你不符合我的标准,我就想要改造你,于是就产生所谓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