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第一次投给了《自然》,虽然得到了编辑的高度肯定,但论文仍然被拒,理由是“这项研究不是排他新的”。对于这句话,周其冈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
由于对该研究很有信心,他们又转投《科学》。这次一投即中,文章得到了编辑的赞赏。针对审稿人提出的“给靶点特异新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等问题,研究团队又做了很多补充实验,其中一个关键点令审稿人颇为惊叹。
实际上,氟西汀还有副作用。由于它是SERT的抑制剂,因此会影响到外周尤其是血液等其他组织的一些SERT。而该团队研究的是解耦联剂,审稿人让他们去找SERT-nNOS耦联是否存在于外周的线索。
“在看到修改后的稿件时,审稿人很是兴奋,认为这个新靶点太特别了。他们也进行了相应的调研,结果跟我们的发现完全一致,并认为其作用确实是可以预见的。”周其冈说。
后来再也没有任何波折,就连编辑也希望快点发表。文章自1月28日投出到最终发表,花了9个月时间。
做研究,就是要拼的
周其冈身上的那股韧劲儿多少年来从未改变,但凡能亲自动手的,便不会假手于人。在他看来,做研究,就是要拼的。
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做博士后时,周其冈就做了一件令人震撼的事。前面已有一位博士生用一年时间做了3盒组化玻片,他来了之后,仅用一年便做了20多盒组化玻片,到了第二年已累积到50盒。
一盒里通常有100张组化玻片,也就是要解剖100只小鼠,并把它们的组织切下来贴到每一张玻片上,拿到显微镜下观察结果。50盒则意味着解剖了5000只小鼠,这工作量令人瞠目结舌。
博士后3年高强度的“魔鬼式”历练,使得周其冈不但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也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自信,更明确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回国后,他艰难地建起了实验室。尽管撑起一个摊子万般不易,但他从未对科研失去热忱,缺什么就研发什么。刚开始做抗抑郁症研究时,监测小鼠抑郁行为没有称手的仪器,仍使用比较原始的方法——计时器。但由于计时器有声音,会对小鼠造成刺机干扰。
于是,他发明了一套电子化抗抑郁要筛选仪器,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实验手册》。目前该仪器已在市面上销售,为抗抑郁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如今,对于这篇《科学》论文的发表,周其冈并未感到有多自豪。“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发文章。除了要在研究的各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外,我们还想在国际上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做出真正能造福于临床、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oi.org/10.1126/science.abo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