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黄冈日报
(李时珍雕塑。 熊松 摄)
长江日报记者 叶军 王玮琦
“狗尾草原来可以治皮肤病,煮绿豆汤最好把绿豆炒一下”——《本草纲目》单方11096个,这只是其中的两个。8月1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都市圈探访团来到蕲春李时珍纪念馆,探访团成员们叹服于《本草纲目》的博大经深,也为它的平易亲民感到惊讶。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这是紫河车,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叶一枝花;这是半边莲,是蛇所惧怕的植物。这是何首乌,原名交藤,《本草纲目》首次用到何首乌的名字。这是一个人名,据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岁……”在本草碑廊上,李时珍纪念馆馆长胡庆华向探访团成员们介绍,这里有选自《本草纲目》的草木类要物128种,“都是根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画而刻印的”。
“原来这是李时珍画的啊”“《本草纲目》好有意思啊”“蒲公英原来叫黄花地丁”“没想到茉莉花根竟是有毒的,可使人昏M”,探访团员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首诗是李时珍当年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时,写给父亲以表心迹的。在李时珍生平事迹陈列室,胡庆华向探访团成员们介绍说,如果当初李时珍盲目遵从父命,年复一年考科举,今天我们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纲目》了。
李时珍,字东璧,公元1518年出生于蕲州一个医要世家。14岁考取秀才,但连续三次乡试,都未中举。因为幼时体弱多病,加之家庭环境熏染,他向往弃考从医。但是明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比较浓厚,医生属于三教九流之辈,不受尊重,所以父亲李言闻一直不同意,仍然寄望他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光耀门楣。李时珍参加第三次乡试前生了一场病“骨蒸热”,卧床不起,病请危重,父亲用两剂黄芩汤使他转危为安,这更坚定了李时珍从医的决心,他遂写诗言志,终于得到父亲同意,从此确定以医要之学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