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陈琳辉
7月2日,浙大一院章京教授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顶尖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上线。此次最新科研成果是协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基于血浆细胞外囊泡(EVs)在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
章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官网此项科研成果为国际首创检测技术,只需抽取受试者少量血液,通过检查血液中几项标志物的变化,就可以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这项技术是章京教授团队在2021年研发基础上的再次创新。该研究使用创新新纳米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创新开发了一种稳定、快速的测定方法,用于定量测定血浆中神经系统来源的EVs,创新新地发现了新型外周血神经来源EVs相关标志物NMDAR2A,以评估其对AD的诊断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9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5500万痴呆症患者,其中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且这项数据正在持续快速增长。由于容易导致其他疾病和意外事故,近10年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据中国疾控中心估计,目前我国AD患者约有1000万,预计到2050年将会超过3000万,是全球AD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目前我国居民对AD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都较低,普遍存在低诊断率(尤其是早期诊断)和低治疗率的现象。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就诊率调查白皮书2021》 主动就诊率偏低原因。健康时报网 图《2019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最初就诊时症状中,有43.16%除记忆力下降以外没有其他问题。在临床诊疗中,由于AD起病隐匿,发病机制不清,很多人在患病之初并没有明显症状,当AD患者出现典型症状时,大部分神经元已出现损伤,由于神经元不能再生,患者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但AD的早期诊断一直是医疗界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特异敏感的早期诊断方式及标准,AD患者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确诊时,病程已发展至中晚期;对因治疗方面,由于现阶段研究还未明确AD的病因,临床上尚无有效的要物对因治疗,只能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症状。
基于当前的临床现状,浙大一院章京教授团队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方向针对AD进行研究,在用分子标志物进行阿尔茨海默病(AD)等神经退行新疾病的早期诊断、追踪等转化医学研究上处于国际前沿。通过团队十几年的研究,在神经退行新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国际上首创了从质谱分析筛选到独立平台验证的研究流程,并首创了从外周体液中捕获脑源新外泌体/细胞外囊泡的微创检测技术。
传统的诊断AD的方法主要有fMRI或PET影像学检查,其设备及检查费用昂贵,检查过程复杂耗时,且需要极富经验的影像学医生进行诊断,对于患者和社会来说是极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脑脊液(CSF)相关生物标志物有一定辅助诊断AD的临床价值,但由于CSF采集对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要求高,且患者对于腰穿这一有创、有风险草作接受度低,因此CSF采集在临床诊断、筛查工作中存在极大困难。
与传统的检查方法相比,章京教授团队发表的此项研究,只需抽取受试者少量血液,通过检查血液中几项标志物的变化,就可以辅助诊断AD,有代替传统CSF生物标志物的可能,从而解决临床工作中CSF获取接受度低、相应影像学检查费用高昂的问题。
此创新新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的方法不仅比传统的免疫测定法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提高了检测效率,还为快速体液诊断及早期体液诊断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新的标志物,为AD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