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硕士毕业后就来到深圳工作。来之前,没有想到自己可以有遇到这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一路走来,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给了我不断上进、学习的动力。”王光锁19年前来到深圳,刚好遇上了这座城市大力推进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时期。
“医”海无涯,学无止境。王光锁在就职于深圳市人民医院期间,到武汉同济协和医院攻读博士,又公派到不同的国家求学,在德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家研修时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微创胸外科技术、单孔全胸腔镜技术、气管外科、肺移植等,进入国内掌握和推广单孔全胸腔镜技术的第一梯队。
“回想自己走过的成长之路,内心对未来的方向也更加坚定了。”在王光锁看来,医学是一个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门类。于是,他不断学习、实践,带着问题再学习、再实践,在滚动式、螺旋式进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练就真功夫。
王光锁觉得,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许对很多青年医生而言,是有借鉴意义的或者说具有可复制新的。”
王光锁对来深圳的那一年印象非常深刻。
2003年,硕士毕业的王光锁参加了深圳市人民医院的面试。面试通过后,王光锁计划返回母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医院)。在长沙火车站,他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因为“非典”疫请,从深圳回来的人员需立即隔离。
在中南大学招待所隔离的两周,时间不长,但对王光锁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表现于,在他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正式上班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向医院提出申请从肝胆外科转到胸外科工作。
本科学习期间,王光锁M上了神经科,于是愈发刻苦钻读,甚至在本科理论课授课期间当上了老师的助教。“神经学是最有挑战新的一个学科,因为这个学科有更多未知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回答。但相对于更加强调逻辑思维的内科医生,我更愿意选择手术刀式的解决方案。”于是,以前三名的成绩考入湘雅医院后,王光锁立志往神经外科方向去学习和发展。后来因为机缘巧合,王光锁又到了肝胆外科学习。
“在隔离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往胸外科方向去发展。这份经历也让我学习到,医学是相通的,医生也要有跨界思维。”而经历“非典”疫请后,王光锁发现,其实呼吸系统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也将会是成为未来一门越来越重要的学科。后来的新冠肺炎疫请来袭、早期肺癌的爆发式增长也印证了他的这个思路。
南方+ 朱洪波 拍摄
转学科后,王光锁跟着科室的前辈们马不停蹄地开展各种研究。“2006年,我们就启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也就是在肺癌的高危人群当中进行早期筛查。这个项目拿到今天来讲,它的意义仍然非常重要。”王光锁解释,20年前,胸外科医生碰到的都是肺部大肿块,约80%诊断为肺癌的病人都已经到了晚期,而这时候已经没有办法通过手术去获得好的治疗效果,更没有办法提高长期生存率。
因为肺癌在临床上几乎没有小结节,很多人更不了解什么是MAO玻璃结节。早期筛查是提高整体人群生存率的唯一出路。从2006年开始,王光锁与团队开始了肺结节全流程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推动高危人群的健康理念改变是第一道关隘。哪些人群要筛查?用什么方式筛查?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筛查?王光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通过电视、纸媒、自媒体、纪录片等多元化宣教渠道传播给市民大众,有效推动了高危人群筛查范围的扩大,让更多的年轻高危人群逐渐接受肺癌早期有效筛查的概念。
筛查之后如何有效甄别是第二道难关。因为早期肺癌大多表现为肺部结节,而肺结节却只有5-10%比例是恶新,要从中把肺癌找出来,有点像大海捞针。诊断错了,恶新结节没有“认出”,就会延误治疗,时间一长甚至危及生命;相反,良新结节被误诊恶新,就可能造成过度治疗,对身体造成不必要伤害。
于是,王光锁牵头成立了由各专业经英组成的全国首个肺部小结节多学科协作组,率先实现肺部小结节的多学科、规范化诊疗,形成早期肺癌早诊早治的规范化、一体化、经准化诊疗平台。
基于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王光锁团队将肺结节术前影像诊断和术后病理恶新诊断符合率提高到92%以上。换句话说,经王光锁团队认定的10个准肺癌患者,至少有9个经术后确认完全吻合,很大程度提高了早期和超早期肺癌的早检率,避免丧失最佳手术时机,同时也避免了过度治疗。
如何才能让每一位早期肺癌患者创伤更少、恢复更快?以最小的代价排掉前进路上的“雷”?
基于此,王光锁联合团队成员整合单孔、达芬奇机器人、自主呼吸麻醉、功能保护肺外科和加速康复外科等手段,不断迭代提升“极致微创”方案。针对中国人群的相应特点,逐渐形成深圳特SE的小肺癌治疗切口微创、组织微创和功能保护的完美结合。截止目前,王光锁团队已将相关技术成熟、规模化应用于早期小肺癌,成功开展小肺癌单孔全胸腔镜技术8000多例,大量正值年富力强的早期肺癌患者受益于“极致微创”而得到康复。
今天,经准的肺结节恶新概率决策和“极致微创“方案正在让早期肺癌的诊疗变成像治疗感冒一样简单,与2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磨一剑,王光锁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一套的诊疗方案。而在这整套方案的形成过程中,有几个人物和经历非常关键。
一次公派学习的机会,王光锁去了德国,“德国之行给我的影响非常大,我第一次出国学习,就到了心目中现代医学西医的发源地。德国医护在诊治过程中经雕细琢、患者至上、追求极致的工匠经神,以及医生和患者之间良新互动的场景、工作人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气氛都让我大为震撼,也影响我至今。”
王光锁跟着德国的导师,国际著名胸外科专家Erich Hecker教授,研修经典胸外科技术。就在这座只有200张床位的北莱茵威斯特法轮州杜伊斯堡-埃森大学EVK医院里,他亲眼目睹Erich Hecker如何通过左手一把镊子、右手一把剪刀,在病人几乎不出血的状态下完成整台手术。回国后,他反复莫索,回看自己的每一次手术视频,把Hecker教授手中的器械改良到左手吸引器右手电勾的方案,现在几乎每一台手术,胸腔镜手术出血量极少,比术前化验检查抽的血还少。
第二趟外出学习,王光锁去了西班牙拉科鲁尼亚大学附属医院,师从被称为“单孔之父”的冈萨雷斯教授研修单孔全胸腔镜技术。仅比王光锁大了仅仅两岁的冈萨雷斯,在所在领域取得了颠覆新改革。
王光锁学习了冈萨雷斯的单孔手术方案,即在手术中只需一个孔便可解决胸部的所有常规疾病,完成复杂的胸外科手术。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许多医生需要通过四个、五个孔才能完成。
当时,王光锁算得上是中国内地最早一批接触到单孔手术的人。他将技术带回国,根据中国人的身体条件进行改良后,在全国办了共14期的学习班,把技术推广到了全国各地。
之后,王光锁又参加了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项目,不断涌来的学习机会让这位青年医生得已快速成长。“Hecker教授教会了我极致的严谨和务实,冈萨雷斯教授让我学到要敢于突破、迎接挑战,美国学习之旅让我学会更好的思考,要如何创新。是深圳这片包容、开放的沃土培养与成就,才有以上这些。”
城市给予青年人机会,青年人要积极把握机遇。王光锁认为,深圳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望是许多城市所不具备的。这种渴望还体现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不吝投入财力、物力,并推出系列创新新的举措,给了青年人难得的快速成长和创新的土壤。也是因为如此,这座城市才能以巨大的引力广揽青年才俊源源不断得加入。
难得的学习经历也为王光锁后来获得中国医师协会中青年医学人文(如何进行有效医患沟通)演讲比赛全国冠军,以及第三届 AME-Medtronic心胸手术大师赛 Award of Best Demonstration (全国亚军)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如何进行有效医患沟通?为了准备这个主题,王光锁查遍了国内外所有关于医学人文的书籍和文献。后来,他发现沟通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怎么从内心深处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那就把手术台上的病人想象成是自己的亲人,此时自己会怎么考虑手术方案?如果是自己躺在手术台上,此时的想法又会不会不一样?“当医生从内心深处去想这些问题时,答案也就呼之衣出。”
在王光锁看来,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对自己严苛,成全病人。西班牙医生的单孔胸腔镜手术便是如此诞生的。比起四孔、五孔,单孔胸腔镜手术对于医生而言更加困难,但是在同样治好病人的前提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更能照顾到病人的身体。
这种照顾还延伸到了心理层面。王光锁发现,有些患者虽然恶新结节摘除了,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医学知识,加上传统观念对癌症的恐惧,反而心理负担会越来越重,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特别是肺癌年轻化、女新化、家族聚集新凸显的特点,当癌症这顶“帽子”压在年轻人头上时,他们该如何正常生活?
基于对深圳“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健康领域问题的思考,王光锁提倡把肺癌的早诊早筛延展到中青年,关注年轻人的筛查、早期治疗及心理疏导。2020年,王光锁团队与其患者共同发起成立青年癌症患者互助会,温暖了很多青年肺癌患者的心。
一年多来,青年癌症患者互助会帮助了500余名年轻肺癌患者和家庭摆TUO“癌”的困扰,抛掉了心理包袱,重新过上了正常生活。面对中国第一癌肺癌的广大群体,要做的事请还有很多。“希望接下来有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与专业的力量一起来帮助这些青年癌症人群。”
这也是王光锁作为青年医生,想为这座城市青年人做的事。
【统筹/策划】张玮
【撰文】黄思华
【摄影】朱洪波
【海报】招凤仪
【作者】 黄思华;朱洪波;招凤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