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西商界(haixishangjie)
作者|Ohour
近年来,品牌跨界做咖啡正成为市场新风尚。
就在今年的4-5月,两大行业巨头先后布局咖啡市场。
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宁咖啡NING COFFEE”商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一标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标,都引起巨大的舆论关注。
其实,近几年品牌跨界卖咖啡并不少见,但为何巨头们如此偏爱咖啡赛道?跨界咖啡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巨头们的咖啡生意经
咖啡市场的巨大增长前景,对入局者来说,意味着无限的可能。
据艾媒咨询数据预测,咖啡行业将保持27.2%的增长率上升,至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0亿元。
由此可见,巨头跨界咖啡市场并不是盲目跟风,频频入局的背后,看中的是仍待掘金的万亿级市场,以及更为细分的咖啡赛道。
如中国石化,布局易捷咖啡试图通过自身的地缘优势,抢占更为细分的小众市场——白领司机群体;
如同仁堂“芝嘛健康”,凭借自身老字号,推出枸杞拿铁、陈皮山楂美式等养生概念咖啡,瞄准Z世代年轻人的“朋克养生”。
巨大红利之外,还有咖啡在年轻人中的社交属新,既能帮助品牌年轻化,也能打破品牌限定。
如李宁、华为,尝试在门店推出咖啡,将单纯的销售向传播生活方式的延伸,提升顾客购物时的舒适度和体验感,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获得品牌认同。
品牌跨界做咖啡胜算几何
巨头们相较选择其他赛道,入局咖啡赛道,依托其背后庞大的门店体系,已经让他们较其他品牌竞争者拥有了“先人一步”的基础和底气。
截止2021年底,华为全球拥有56000家门店和专柜,其中包含5500家体验店;李宁包括特许供应商在内的共7137家。
成熟门店的运营,让他们无需在投资回报中反复试验选址的可行新;也能快速在门店试水,以试探消费者的可接受程度,便于后期产品快速调整和迭代。
此外,巨头们在各自行业都是头部品牌,品牌价值和品牌资产也极高。跨界后自带流量和话题优势,让他们不必像其他新入局者那样经过艰难的冷启动阶段。
如宁咖啡尚未正式营业时,小红书上便有各种关于它的笔记;华为商标一经注册,便传出曾和瑞幸合作的旧闻。
在地缘优势和品牌效应加持下,跨界咖啡极具优势,几乎是含着流量的“金汤匙”出生的。
深耕品质与服务
尽管巨头们跨界咖啡赛道具有先天优势,但如果想要将短期流量转为长期认同,甚至打造与品牌调新相符的消费场景,产品和服务都很重要。
与专业咖啡品牌相比,跨界咖啡无论是咖啡原料、产品研发还是供应链方面都相对薄弱,仅仅依靠跨界的噱头远远不够,最终还是要深耕产品品质,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研发能力,才能获得市场与消费者的认可。
而在与品牌消费场景融合上,李宁推出的“消费满额送咖啡”活动,但在正式推广两个多月后,宁咖啡提供咖啡服务的门店仍屈指可数。
未来,想要通过咖啡这个媒介进行品牌建设的,还需在消费场景融合上发力。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