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茶碾子(摄于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
天热,喝杯茶解解渴。如今,市面上可选择的饮料多,买一杯就能喝,泡茶费工夫,并非很多人的首选,不过,在北宋,喝茶可就讲究了。
在热播古装剧《梦华录》里,北宋京城的半遮面茶坊生意红火,茶汤巷的老板们眼红嫉妒,上门踢馆斗茶,双方各展手段,茶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绝活亮出来 赢了
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西京洛阳位于河洛腹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城中茶坊荟萃南北风味,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口的那杯茶。
《梦华录》中半遮面茶坊的老板赵盼儿来自钱塘,头脑灵活,花样迭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茶汤巷的老板们羡慕嫉妒恨,抱团想把赵盼儿排挤出京城。赵盼儿自然不甘屈服,于是双方斗茶比输赢。这段剧请详细展示了宋朝的茶文化,颇有看头。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喝茶提神醒脑,好处多多,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五湖四海。
历朝历代的饮茶方式各有特SE,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清泡茶,不同的饮茶方式对应不同的茶具。
茶汤巷的胡掌柜代表京城的老茶坊出战,准备的茶叶、茶具无不是最好的:茶饼是贵如金的明前茶“北苑先春”,皇宫里喝的贡茶也不过如此;茶水用的是天台山的禅泉——“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说过,山泉水乃上佳的茶水;碾茶用的是金碾子。
半遮面茶坊从明面上看似乎稍逊一筹:茶饼是钱塘的雨前径山茶,茶水用的是寻常雨水,碾茶用的是朴实无华的石碾子。
唐宋时期,即便洛阳这样的大城市也没有现成的碎茶叶,市面上所售的多是茶饼(饼茶)。想喝茶,得先把茶饼焙干、捣成块儿,再放入茶碾子碾成末。
茶碾子与中要铺里的要碾子器型相似,专用于碾碎茶叶。胡掌柜所用的金碾子,据说是“茶仙”卢仝传下来的,无杂SE杂味,碾茶细腻清香。
擦句题外话,卢仝是唐代人,生于济源,后迁居洛阳,跟咱算半个老乡。
看客们都替赵盼儿捏一把汗:茶具一般,茶水一般,这怎么斗得过茶汤巷的胡掌柜呢?结果出人意料,赵盼儿居然赢了这场斗茶大赛。
茶中绘丹青 绝了
中国茶道博大经深,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经髓。饮茶饮的不只是茶,还有修养、认知、境界。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饮茶。北宋京城流行的点茶法乃当时的饮茶风尚。
所谓点茶,是将碾碎的茶叶末放在茶碗中,点入沸水,用茶筅(音同显)快速击拂搅匀,搅出浮沫。
《梦华录》里的赵盼儿小时候在乐坊学过艺,跳着舞烧水点茶,仙气飘飘,击拂茶汤犹如拂弦弹琴,令人赞叹。更令人惊园的是,她还会茶百戏。
“百戏”是古人对乐舞杂技的统称。茶百戏始于唐代,又名分茶、水丹青,是以研膏茶为原料,用茶匙在茶汤中注水,令茶汤幻变出花鸟鱼虫等各种图案,犹如在茶上作画。唐代洛阳诗人刘禹锡有诗云:“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的就是茶百戏。
赵盼儿玩茶百戏像耍杂技,能叫茶碗中开出花儿来,比现代的咖啡拉花还厉害。
胡掌柜不服气,嘲讽赵盼儿点茶是“青楼的做派”。在旁观战的杜夫子仗义执言:英雄不论出身。斗茶本就是各展手段,半遮面没说茶汤巷用金碾子市侩恶俗,胡掌柜反而口出恶言,这可就落了下乘啦!
东京城的老茶客也认同杜夫子的看法。他们认为,胡掌柜的“北苑先春”茶汤香醇,一派王者气度,固然不错,然而半遮面的径山茶入口无涩、清香悠远,好像闲赏秋菊,令人如身处幻境,飘然物外,更胜一筹。
于是,半遮面茶坊胜出,胡掌柜不服都不行。
网上有一条神评论:“差生文具多。”话糙理不糙。人有境界,茶亦有境界,最好的茶叶配最好的水未必能点出最好的茶。
像赵盼儿这样,不卑不亢,不争不抢,淡定处世,专注做事,寻常茶水也能点出上等的滋味。(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