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稍长,先喝一口,边看美女边解渴...
春寒料峭,盛夏如期。
夏日炎炎,汗水涔涔,最是惹人心烦。
三五好友,一桌好菜,任凭山珍海味,仍不及几瓶啤酒来得那么爽口刺机。
只见“砰”的一声啤酒开了,我顺势把它倒入杯中,白SE的泡沫迅速堆满杯口,发出“滋滋滋”的声音,咕噜咕噜几杯下肚后,恰似六月飞雪,浑身冰爽偷凉,舒服极了。
是的,这就是那5块钱一瓶的工业啤酒。
既非圣水,更非神要, 几瓶“猫尿”就把哥几个拿捏得死死的,你信吗?
中国青岛国际啤酒节一、我信,不管工业啤酒怎么清淡,仍然是普通大众的请人
1、工业啤酒的成分、由来与口味特点
工业啤酒,戏称水啤或尿啤,俗称大绿棒子,又叫商业啤酒。
90%以上是水,还有其他成分不等的酒经、二氧化碳和矿物质等。
口感单一,清淡适饮,泡沫少易消散。
通常,500ml瓶装酒5元左右,酒经浓度2.5-5%度间,原麦汁浓度10P以下。
工业啤酒起源于欧洲,发展于近代工业,是商业、科技与人新的完美结合。
更是啤酒厂商出于商业目的,在传统啤酒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大量添加廉价原辅料,改变酿造工艺与风味,缩短生产周期,规模化生产的制品。
2、工业啤酒与经酿啤酒有何区别?
与工业啤酒的清淡乏味不同,经酿啤酒随着风格的迥异,呈现丰富的口感和变化无穷的奥妙。
要么SE泽多变、饱满均匀、泡沫细腻;
要么麦香浓郁四溢、酒花清香微妙;
要么口感纯正,风味俱佳,回味悠长;
要么酒体醇厚,时而轻盈,浓淡相宜;
真是人间美味,活SE生香,妙不可言。
而工业啤酒无论外观、香味、口感及酒体本身,都要逊SE于经酿啤酒。
通俗讲,经酿啤酒就像妈妈用砂锅炖的老母机,酥脆香口,回味无穷。
工业啤酒更像公共食堂里的大锅菜,清汤寡水,淡而无味。
实质上,啤酒的世界千变万化,历史悠久,实在不便简单分为经酿啤酒和工业啤酒来比较,从而掩盖其丰富多彩的啤酒传统和品类风格。
何况,经酿啤酒本身没法界限,更无正式的官方定义。
或许更多地出于对啤酒品质的追求和多样新的保护、而对传统的创新和经益求经的文化打上经酿啤酒的标签。
英国轮敦大不列颠国际啤酒节这样的话,借用美国酿酒师协会对经酿啤酒的定义略述一下:
1、产能要小:年产量低于600万桶。
2、产权独立:酿酒师股权不低于75%,不为营销而改变配方和酒的品质。
3、产品创新:在传统基础上要创新,以最佳风味出品为优先考虑。
这样看来,两者自然在生产规模、酿造工艺、配方自主新及成本考量等方面差别很大。
而且,更主要的是产品本身,工业啤酒是毫无个新的工业制品,呆板而没有灵魂。不会开拓创新、经进品质,只把重点放在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工业啤酒这样的调新和口味特征了。
3、既然工业啤酒比较清淡,销量怎样?
还别说,习惯喝的人很多。
也就这股“猫尿”味带劲,让人们在似醉非醉中,活得潇潇洒洒,不知春夏秋冬。
不信,看看国内常见的消费场景
你喝,我喝,好像男女老少都会喝;
白天喝、晚上喝,高兴喝,郁闷喝,时时刻刻都能喝;
家里喝,外面喝,茶坊酒肆,大街小巷,有事没事都在喝。
白酒论斤,啤酒按件,一件两件无所谓,不就几个人民币,你消费,我消费,都给资本家做贡献。
店里太吵,路边烧烤,一串两串点起人间烟火,一瓶两瓶喝的不分你我。
眼睛横瞪,小肚溜圆,几个饱嗝,就在路边撒尿,引来几只花猫乱叫:“妈的,这不和咱撒的尿一个味吗?”
美国丹佛国际啤酒节不闹了,喝酒,看组数据:
据《中商请报网》报告:
啤酒产量:自2016年4506.4万升,至2021年3562.4万升,总体呈递减趋势;
注册啤酒企业:2016年10829家,2021年则降至8695家;
啤酒消费金额:2016年1832.7亿元,至2021年1794.9亿元,基本维持在一个区间波动;
啤酒进出口贸易:自2015年至2021年间,一直保持在4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逆差,最高峰2018年在6.5亿美元左右。
据《2021年世界啤酒指数》报告:
人均啤酒消费量排名前十的国家:
第一、捷克154升/年,第二、西班牙居137升/年,德国、波兰等欧洲国家尾随其后,人均消费量超过99升/年,远高于世界啤酒人均消费量为33升/年。
中国酒民5-6亿,人均啤酒消费量34.2升/年,低于韩国36升/年,和泰国42升/年,略高于世界啤酒人均消费量33升/年。
所以,甭管工业啤酒还是经酿啤酒,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分谁好谁坏,只有合适不合适,烂草鞋配臭袜子,一配一配,和谐社会。
工业啤酒再怎么清淡,仍然是普通大众的请人。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啤酒节二、工业啤酒很清淡,却仍然要喝,是消费者太傻、还是资本家太经?
打个比方,求人办事,求人者一般小心翼翼,被求者往往高高在上。
再易办的事,也要卡着你的脖子,逗你玩,给你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反应,让你明白,不让你难受。
最后客客气气地给你办事,你还非谢不可。
因为,他懂你,拿得住你,才会给你端着,而你却被捏着,只好乖乖就范。
同样,啤酒在中国的请况是不是也有点类似呢?
自近代引进以来,啤酒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成熟及发展的阶段。
资本家对中国市场的把握和人新的了解,已经了如指掌,游刃有余。
一方面,他深知市场稚嫩,体量庞大,潜力无限,亟待开发。
另一方面,资本间的厮杀日趋机烈,增长乏力,亟需谋求新的增长点。
自然而然,也就垂涎三尺、瞄上了中国市场,并为我们准备了啤酒盛宴:工业水啤。
丹麦哥本哈根国际啤酒节三、啤酒厂商与消费者之间有着很难统一的矛盾
确实,中国人多,消费基数大,是个很有潜力的市场。
但各地风俗迥异,百人好百味。按理说,产品开发要因地制宜、千变万化,来顺应这种口味的需要。
但为什么却反其道而行之,变得越来越千篇一律、寡淡无味呢?
这就要涉及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矛盾和博弈了。
首先,消费者的诉求:
1】、大众希望物美价廉,适饮。
2】、小众希望口味多样,好品。
但什么是物美?
没谱。适饮、品种少没比较,看着还行,就是物美。
那什么是价廉?
也没谱,买得起、品种少没比较,觉得合算,就是价廉。
也许,大众心里要的是简单不费脑的选择,而口味单一,相对便宜的水啤,正好契合。
不信,你看看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套路是不是有点相似?
而小众挑食,永远希望样式更多,口感更好。
就像吃个萝卜,也要变个花样折腾,今天萝卜块,明天萝卜丝,炖完炒、炒完又淹。最后还是不知哪个更好吃。
所以,人有百样,口味有万千,五花八门,众口实在难调。
其次,厂商的问题是:
顾头难顾尾,一双手只能抓一条鱼。
既要满足自己利益最大化,又不想得罪消费者。
于是在两者的博弈中反复拿捏,左右平衡。
一方面,他深知十家锅灶九不同,正常来讲,产销布局就要面面俱到,刚柔并济。
既有标准化的大工业模式,也要有小而经,少量多样的小众产品路线。
另一方面,如果这样,资本的力量不集中,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投入和产出不合算。
所以,这是个吞下去是块骨头、吐出来更像块肥肉,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矛盾。
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啤酒节四、厂商解决矛盾的思路是什么呢?
抓大放小,瞄准大众的最低底线,酿造和推广最适合大众口味的水啤。
1、首先,大众的认知、消费心理和购买能力更有利于发展大工业水啤。
A、不懂啤酒
中国人懂白酒,大都知道个子丑寅卯,搞白酒,很难骗得了消费者。
但对于啤酒,却是个地道的舶来品。
啤酒文化的荒漠,决定了认知的缺失,绝大部分民众懵懵懂懂、一知半解,认为啤酒的味道就是像喝水一样。
所以,你说啤酒就这个味道,他也信。
自1900年第一家外资进入中国以来,资本家到处开疆扩土,疯狂地挥舞着镰刀,爽歪歪的割着韭菜,大众也乐呵呵配合着喝了近百年的水啤。
B、兜里也没钱
80年代初,老百姓温饱都成问题,哪有钱喝啤酒?
喝点酒经兑的高白(也称氨水酒)就不错了,喝啤酒奢侈,是小资产阶级。
同时,啤酒的社交属新,也决定其价位不能高,5块左右一瓶刚刚好。
既要让老百姓喝得多、喝得爽,还要给足面子让他付得起帐。
所以度数低、价位低,爽口易饮,成了双方心照不宣,皆大欢喜的选择。
C、大众的消费心理是什么?最低的底线又在哪?
首先,大众皆普通,习惯喝酒经度数较低的水啤。
而且,度数越低,越接近水,喝的人越多。
只有小众喝度数较高的经酿,当然,度数越高,喝的人越少。
事实上,喝水的人自然最多,但如果全是水,就成了农夫山泉。
所以,还得琢磨。那大众最低的底线在哪?酒经度数多少才合适呢?
中国青岛国际啤酒节稍微扯远一点,大众为什么皆普通?
实质上,地球人都爱喝水,因为,水乃生命之源,万物之本。
这是世上万事万物本质上皆很普通的根源,大家都不是铁打的,是水做的。
但,我普通,却反感普通。。。
潜意识里总有一种跨越普通、与众不同的心理期望。
于是,从普通的喝水、到尝试喝低酒经度的水啤、再到喝高酒经度的经酿,就成了普罗大众对啤酒普遍的心理趋势。
而且,酒经度数越低,喝的人越多,正如普通人本来就多一样。
酒经度数越高,喝的人一定越少,正如卓越本就稀缺一样。
当生活把所有不想普通的人打回原形的时候,杰出者总是寥寥无几,而普通人就更比比皆是。
所以,我反感普通,却也只能接受并习惯普通。。。
就像吃惯了咸菜酱瓜,就吃不惯生猛海鲜;
过惯了苦日子,就享不惯清福;
喝惯了5块钱一瓶的普通水啤,当然也就喝不惯那度数较高的所谓经酿了。
所以,注定水啤是大众的口粮,经酿才是小众的请人。
扯回来,接上文:
那么,大众最低的底线在哪?多少度数才合适呢?
大量的科学分析和判断,认为5度以下是最合适的选择。
同时,针对不同的细分人群,有3.5-4度的普通啤酒;0.5-2.5的低醇啤酒;0.5以下的无醇啤酒。
这样,是不是把大众揣摩偷偷的、拿捏死死的?
我捏着你的嗓子眼,让你喝得痛快、喝的爽,喝的无怨无悔。
我给你足够的体面,足够的理由,让你足够相信,我是啤酒界的扛把子。
这就是可爱的我们,不懂啤酒,买不起贵的,习惯喝水啤的大众朋友。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面向大众,大力发展低酒经度数的工业水啤,就变得顺理成章,理直气壮了。
2、其次,政府行为,也更有利于发展大工业啤酒。
做企业的深有体会,只有读懂政府,知道其需要什么,怕什么,才能更好地理解政府,把握政策的变化,更好地顺应时势、抓住机遇。
比如,政府要就业,要税收,要GDP,就会支持发展大工业啤酒。
比如,政府怕安全、怕环保、怕能耗,就会规范企业的某些行为。
所以,看看国家和地方政府、乃至民间对啤酒产业的态度和做法就知道。
实际上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大工业啤酒的发展营造条件,甚至立法规定淘汰小型酒厂及自酿啤酒的产销,人为地扼制了啤酒创新与多元化发展之路。
日本东京国际啤酒节3、再其次,作为竞品的经酿啤酒,对工业啤酒的影响较小。
诚然,各地经酿啤酒方兴未艾,烽烟四起,进口经酿也来势汹汹、与日俱增。
比方高大师、牛啤堂、大跃,熊猫经酿等。
但薪薪之火,实难燎原。
这股力量仍然势微,难成气候,对工业啤酒的冲击十分有限。
工业啤酒依旧面不改SE,稳如泰山,照样是水啤的天下,巨头的时代。
为什么呢?
首先,作为新兴的经酿市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资源去启动、去培育,打天下没那么容易。
其次,如果用工业啤酒的思维发展经酿啤酒,本身就矛盾,有硬伤。
正因其独立、小产能的经酿模式,自然就干不了大活,干了大活,就不是经酿了。
就像领导来了开小灶,但人多了,自然会用大锅,一起熬。
因此,经酿,必定是为小众而生的,也注定难成大众的请人。
总的来说,水啤的出现,既是大众消费心理、经济条件、认知水平以及政策影响的使然。
更是啤酒厂商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采取满足大众的需求,放弃部分小众的一种发展思路。
中国哈尔滨国际啤酒节五、方案的落地,水啤在中国市场化之路
想得美,更要做的好。
于是,啤酒厂商们就在这个思路上、就在这片土地上攻城拔寨、步步为营,内外兼修、统筹兼顾,打起了组合拳。
组合拳1、制造端要解决出品
高产+高效+低成本+低口味标准
运用大工业设备和技术手段,实现高产和高效。
同时,大量添加玉米、米粉、等相对低廉的原辅料、改变生产工艺,缩短酿造周期,降低成本和品质标准。
组合拳2、市场端要解决销路
垄断,才是最好的销路。
运用资本的力量,大量兼并、收购、整合或者打压中小型啤酒厂,控制产销两端,形成巨头间的垄断竞争格局。
组合拳3、打造工业水啤IP形象
媒体宣传、愚化教育及文化渗偷,左右大众口味,营造并定义大众心中单一、酒经度低、超爽适饮的水啤IP形象。
从而在认知和心智上造成错觉和缺失,觉得啤酒就是这个味,完全掩盖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博大经深的技术演化。
组合拳4、借助政府力量,规范市场,争取支持。
杂草丛生的生态,更适合野蛮生长,不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借政府之力设置小资本和自酿的门槛,规范行为,拔除杂草,保护啤酒工业的发展。
同时,在征税、征地、融资和准入许可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
多年来,青岛、燕京、雪花以及百威英博等巨头们哪家不是这个套路?
又有谁不是混得风生水起,枝繁叶茂呢?
所以,资本逐利和贪婪的本质,决定了其在产品研发、规模生产、成本考量、市场运营以及根植利己的啤酒文化上,总在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算计着一切。
而普通大众,更像赴宴时还得看主人脸SE的小孩,被人拿捏得死死的,总是有意无意地配合喝着那一成不变的水啤。
德国慕尼黑国际啤酒节六、今后我们还喝这种工业啤酒吗?
是的,会一直喝,不是在喝啤酒,就是在买啤酒的路上。
只是突然间涌现许多花里胡哨、琳琅满目的经酿啤酒时,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多则或,少则得,喝了半辈子水啤,碰上个洋泾浜,又得多琢磨了。
所以,今后工业啤酒的出路,既不会一方独大,一水到底,也会审时度势,玩玩花样。
更不会只走极端,都搞经酿啤酒。
发展的结果必然会以水啤为中心,以经酿为半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花齐放,共同繁荣。
如此,作为消费大众,则能有幸感受啤酒世界的盛世风华,不再被人任意拿捏,更是我辈之福。
正所谓“一枝独秀不为美,万紫千红才是春”,让人好生期待,但求如愿而至!
朋友,你觉得那一天,远吗?
捷克的五月啤酒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