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谚语: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对于尾闾在内家拳中重要新及其作用的论述,是先辈们从习拳经验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用一句简明的语言来说,就是“尾闾中正”。然而,它具体是指什么呢?本人从自己的体会出发,阐述如下:
首先,它是指尾闾与头顶对拉的沉坠作用。这里的对拉是指意上的骨节放松拉伸,不是像拔河游戏那种两头用力拉伸。配合顶头悬,尾闾顺地球引力线自然向下松坠,其垂直投影指向两脚跟内侧连线(单腿支撑时则指向支撑脚脚跟)。此松坠配合其他身法要领进入虚腾状态时,会使臀部重若千斤。
有人说,想像尾巴长出来落到地上去,其实,这样的想像是多余的,尤如画蛇添足。因为松坠贵在自然。也有人说,尾闾如寸钩,要内卷向上托起。很显然,托起之意重了些,易使谷道、会音处紧张,气机易滞,不利于气血运行。而真正能托起人体髋骨与腹部的不是尾闾,而是放平的双胯骨。尾闾微向内合住并自然松垂,且用意清淡。
其次,它是指尾闾作为中轴末端的定位旋转作用。人体是左右对称的,尾闾正好位于中间位置。行拳时双胯水平,胯关节放松,命门微外鼓,腰脊与髋骨、胯骨定轴左右旋转,而这根轴就是尾闾无形垂线。单脚支撑体重时,尾闾无形垂线指向支撑脚脚跟;双脚支撑体重时,尾闾无形垂线指向两脚跟内侧连线。
最后,它是指尾闾作为运动方向的舵手反向调节的作用。无论前进、后退、左挪、右闪,眼神视线都要尽可能地宽广,肩胯始终相合,从背向看腰脊不能扭曲变形,从侧面看命门处不得内凹入体内去(此处实际上是上下中脉贯通、上下相随与得劲的关键),而尾闾正好反向微微调节,使运动得以均衡。
同时,腰胯的微小的虚提实沉(称腰间太极球运转)也是通过尾闾的微微调整而实现的,这在化劲中是极其重要的功夫。但是,这里说的尾闾的“微调”都不是针对旋转运动而言的,它是针对身体的整体位移而言的。如果要作旋转运动,那么应当如前面第二点所言,作定轴旋转,即尾闾是要松落定住的,不要擅自位移,不然身形必散。
俗语讲: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顶头悬”在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练习中,是极其重要的身法要诀。此悬是虚悬,不同于过去读书人“悬梁刺骨”之悬,在意念上也不是全悉想“百会B”,而是在百会上方头皮处与外界空气接触之点,与身体似挨非挨之非确切点。意念要清淡再清淡,以至于虚无。
为什么这样?
一方面,内家之整体松沉是一个辩证法。
如果一味只知道盲目往下坐胯沉臀,求低桩低势而不是“顶头悬”,很显然,此沉非沉,而是垮掉了,脚腿填实,初有麻、热、胀、紧、硬、僵,后是气血滞胀不通,腰裆内在灵活新全无。反过来,顶头悬则是要求百会引领全身虚悬,头部以下会最大程度放松,腿脚空通全身松坠,则身如沉铅,常人憾之不动。同时,顶头悬使意念集中,全神贯注,无偏虞懒散之病。
另一方面,内家整体合一的劲道本质上就是一个混元劲。
所谓混元,在人身太极上的表现就是左右前后上下的完全同一状态。顶头悬就是为了实现上下同一而必须的要领。前面谈到,脚腿不空松,内劲不能通过脚腿上行到腰胯以至头部与各梢节(注意,内劲从物理上是由骨间架以无时间差无时间过程方式传递的),则无“整”可言。而没有顶头悬,脚腿永远也不可能空松。同时,这是实现头部顶梢与脚根同一的最佳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