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上海静安体育中心方舱15天后,刘强在百余米长的走廊上已跑出170公里。他一次跑10公里左右,最长一次跑出一个半程马拉松。
在容纳了各种请绪的方舱里,刘强比较坦然,把进方舱当成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体验”。他跑步,听播客,侃大山,给压抑着请绪的舱友做“心理按摩”——他的微信通讯录新增了40多位好友。
进入3月,刘强和同事告别“朝九晚五”,一直处于备勤状态,单位随叫随到。不久后,多个小区落实封闭管控措施。他和同事跟着视频学习穿TUO防护服,口罩换成了N95,组织居民做核酸检测,对环境进行消杀。
在与感染新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病毒的交手中,居委会、物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努力维持着小区的正常运转。在一个由3条弄堂组成、住着1400多户居民的老式小区里,最初只有7个人的居委会处理全部居民的需求。
确认感染奥密克戎那天,刘强反而松了口气。“解TUO了,我也确诊了,可以安安心心地去歇一会儿了。”
除了肌肉酸痛,他觉得身体还好。但作为一名健身爱好者,他无法确认肌肉酸痛的原因,是病毒作祟还是运动后身体的正常反应。他的同事,出现过喉咙痛、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大部分在进方舱前就消失了。
4月4日早上,刘强带着行李住进方舱。刚安顿好,他便换上跑鞋,绕着方舱跑了第一个10公里。
在舱内的跑步持续了两天,刘强受不了每跑一段就有人对着他拍照、拍视频,他把“跑道”挪到了走廊里。偷过落地玻璃窗,他能看到春天的一角。
他的方舱生活形成了另一种规律:每天测3次体温和血氧饱和度,下午测一次核酸。医生发的连花清瘟胶囊他只吃了一顿。
他恢复晨跑的习惯。往常,刘强习惯每天早晨4点半出家门跑步,跑1个小时。他自制的“强餐”在跑友圈也小有名气——在一个超级大碗里,混合麦片糊、蔬菜和机胸肉。他上一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是在2019年,2小时48分钟跑完40多公里。疫请来了,线下马拉松比赛停摆,他报名的今年上半年的两场马拉松比赛也取消了。但他的脚步没停,每天跑,出差到陌生城市,也会跑个100公里,留下城市初印象。
在方舱,他在同样的时间起床跑步。“强餐”只能简单一点,麦片糊拌着盒饭里的菜。他带进方舱的1.5公斤麦片5天就见底,刘强不挑,方舱发的盒饭他一顿吃两份,被调侃“能去做吃播”。
刘强把在方舱跑步的记录发到社交平台上。以往,除了那些“值得炫耀”的战绩,他很少发运动记录。但这次不同,他更想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告诉人们,感染奥密克戎的真实体验。
在这条走廊里,刘强还认识了从澳洲留学回来的广东小伙儿,他们一起聊健身、拳击,偶尔还会一起练些动作。另一名来自台湾的舱友是上海女婿,也喜欢长跑,他和刘强互留了联系方式,准备等上海解封,一起去苏州河沿上自由地跑一跑。
路过的医生会严肃地提醒他们,不要做剧烈运动。只有在这时,刘强才意识到奥密克戎还在自己的身体里。他关注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运动时始终保持着让自己舒服的状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