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国虽小,意义重大。杞国人是夏朝王室的后裔,存有夏礼,与越国公族同出一脉。只可惜,杞国文献大多散失或被更改,很多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扬。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都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殷朝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
“杞人忧天”的意识,终究没有面面俱到。一些与杞国相关的故事,在历史洪流的挟裹下,也渐渐失去了原来的面目,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那最早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杞梁之妻的故事即是如此。
大约在公元前550年(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约今山东莒县)时,不幸身亡。其妻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约为今山东淄博博山源泉镇北)。齐庄王衣在此处吊唁,杞梁妻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要求齐庄王按仪节到宗室宫舍正式吊唁杞梁。齐庄王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
这本来是说一个妻子面对丈夫去世时的表现,悲痛的同时,不失理智、明礼。最终却演变成了现代人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西汉宗室大臣、文学家、经学家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其所崩之城为杞国都城。刘向还在《列女传》加上杞梁之妻“投淄水(约为今山东淄河一带)”的请节:“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唐末诗僧贯休的诗作《杞梁妻》将故事时间移至秦朝,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寒SE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时的内容和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杞梁后来讹传为杞良、范杞梁、万喜良等,史上无姓名记载的杞梁之妻成为了孟姜女。到了元代,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