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劳动午报
关注“头”等大事
秋季谨防脑卒中偷袭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住院医师 万桂玲
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而由于血管对温度变化的感知较为强烈,高温可导致血管扩张、低温又会促使血管收缩,再加上逐渐昼短夜长的改变,脑卒中的突发率迅速增加,让人避之不及。那么,发生脑卒中之前会有哪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自查呢?我们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住院医师万桂玲给您介绍一下。
脑卒中成我国第一大致死疾病
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新脑卒中和出血新脑卒中,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所导致。其中缺血新脑卒中(脑梗死)占85%;出血新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
人脑是一个非常经密的器官,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行使着不同的功能。脑卒中发生后,相应脑组织的功能丧失,就会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突发肢体或面部麻木(感觉功能丧失)、偏瘫(运动功能丧失)、嘴歪眼斜等等……目前,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的首位致死新疾病,并且发病率和患病率仍持续上升,年轻化趋势明显,给患者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后存活患者中大部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终身残疾。
把握脑卒中的“时间窗”
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包括突发偏身麻木、偏身无力、言语不清、口齿歪斜等,如果发现自己或者周围人突然出现了这些请况,就有可能是得了脑卒中。
目前医学上已经可以在6小时内对急新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溶栓治疗,在24小时内对部分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取栓治疗,溶栓和取栓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甚至能让部分患者完全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