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健康报
银屑病既往病因不详,易反复,难治愈。过去,银屑病曾是皮肤疾病的一大治疗难题。进入21世纪,在遗传学、免疫学领域,银屑病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丰硕,成为公认的转化医学成功范例。在这一过程中,一支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功不可没。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我国率先开展银屑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并发现多个银屑病易感基因。到目前为止,张学军团队已在12条银屑病发病机制相关通路中发现45个易感基因,发现的通路和易感基因分别占已发现的通路和易感基因的52.1%和52.3%。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阐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也为银屑病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创造了条件,获得国际皮肤病学界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
2021年,《柳叶刀》梳理了过去10余年来银屑病领域取得的进展与突破。文章指出,张学军团队开展的GWAS对银屑病遗传学研究获得突破新进展具有重要价值。
无独有偶,在2021年发表于《柳叶刀》的另一篇银屑病综述中,作者引用张学军团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GWAS研究结果为“白细胞介素(IL)-23与IL-17信号通路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基础研究成果助力靶向要物研发
张学军与银屑病转化医学缘起于40年前。当时,人们对银屑病病因的认识尚浅。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张学军开始关注银屑病的病因。21世纪初,银屑病病因研究终于初现曙光,银屑病转化研究也迎来成果“井喷”阶段。张学军团队更是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取得突破,在银屑病基础研究领域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
2002年,张学军团队发布的一篇论文,介绍了中国银屑病患者的遗传流行病学结果。同年,他们还定位了中国患者人群的银屑病易感基因的位点PSORS1和PSORS9。
2007年,张学军团队对PSORS9进行经准定位与功能研究,发现表达IL-15的基因为银屑病易感基因,同时也证明了Th17细胞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一成果迅速引起全球学界的热烈反响与广泛关注。美国密歇根大学詹姆斯(James T. Elder)教授发表述评称:“张学军团队发现IL-15与银屑病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关联。IL-15能刺机T细胞表达IL-17。加上近来IL-23相关遗传学证据与治疗新证据,共同阐明了银屑病中由Th-17介导的炎症的遗传学基础。”
2009年,张学军团队通过GWAS发现,LCE和IL-12B是银屑病的关键易感基因,进一步证实IL-23/IL-17信号通路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在次年获得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授予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