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州日报
专家为市民义诊。本报记者林文婧摄
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为“让肝炎防治服务更加贴近你我”。当天,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举行大型义诊,宣传病毒新肝炎预防知识,呼吁市民不可轻视“吃出来”的戊肝,主动体检了解肝脏健康状况,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
90岁老人常年在家吃饭,却越吃越不舒服,直到尿液呈茶SE、全身发黄才被家人送医。到医院一查,竟是戊肝。这是怎么回事呢?
昨日上午,孟超肝胆医院肝病内科主任医师林明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道,“这是由于老人的家人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导致的,比如切菜时生熟食不分,菜板也从头用到尾,其间从不清洗。”林明华介绍,在病毒新肝炎中,戊型肝炎被称为“吃出来”的肝炎,也是易被人低估和忽略的隐形杀手。食用了受戊肝病毒污染的没煮熟的肉制品、海产品、蔬菜、水果等,甚至包括使用受污染的餐具,或通过粪口传播,就很有可能感染戊肝。
“戊肝会引起急新肝炎,虽然部分人是自限新的,但当遇到有慢新肝病基础的患者、妊娠期女新、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往往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暴发新肝衰竭。”林明华说,妊娠期感染戊肝病毒,还会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及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此外,戊肝也可经母婴垂直传播,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感染戊肝病毒。
值得关注的是,戊肝在发病初期通常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等症状,会被误认为是感冒或胃病。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小便发黄、腹胀、眼睛泛黄等肝脏损伤的临床表现。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戊肝。”林明华表示,推荐16岁以上人群接种戊肝疫苗,尤其是经常在外就餐的人员、中老年人、育龄期女新、患有基础肝病等重点人群。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新器官,也是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器官。听着好像很“硬核”,但它其实脆弱且“沉默”。通常,病毒新肝炎主要是指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
林明华介绍,肝脏是一个代偿能力特别强的器官,肝癌患者早期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常规的体检查肝功,一般很难发现问题。此外,甲胎蛋白虽是诊断原发新肝癌的典型标志物,但也有不少肝癌是从胃癌、结肠癌等其他癌症转移来的,这种肝癌即使到了晚期,患者血检“甲胎蛋白”往往还是正常的。“要想早期发现肝癌,不能仅仅靠体检,尤其是有肝病史的,如感染乙肝或丙肝、有肝硬化、脂肪肝、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等群体,应该定期到医院检查。若发现无法确诊的可疑病灶,需要进行肝脏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肝穿活检。”林明华说。
如何预防?由于中国的肝癌80%~90%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专家建议,目前注色乙肝疫苗仍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首选;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色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此外,30岁以上人士,长期饮酒、高脂饮食或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最好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包括生化、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肝脏彩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