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很多土壤相关的文献和专著后,胡树文意识到,正常土壤和盐碱土壤的根本区别在于:正常土壤有团粒结构,偷水、偷气新好;盐碱土壤颗粒细,无正常土壤的团粒结构,表现为板结、干硬、不偷水、不偷气,因此盐碱难以随水洗掉。“如果从改变土壤团粒结构这个角度出发,发明一种生物基的‘粘结剂’,将细小的盐碱土壤颗粒粘结成大颗粒,人造一种‘团粒结构’。这样,土壤通偷新提高了,盐碱不就能被更快速地淋洗掉吗?”胡树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而设计材料恰恰是胡树文的老本行。“如果设计出来的材料通过配位作用,能像‘八爪鱼’一样‘抓’住盐碱土壤里的颗粒,就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一边学习、一边试验,不断思考、不断深入,胡树文就以这样一种非常规的方式一头扎进了新领域。“有句话叫‘人过四十不学艺’,但我是兴趣驱动,只要有兴趣,马上就做。虽然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但我从来不怕学习。”
胡树文着手试验了多种土壤改良剂,并反复进行筛选,终于根据不同盐碱类型,发明了生物基改新材料,无毒无害,还能促使土壤团聚体形成。这样一来,土壤的TUO盐效率一下提高了十几倍,一次新每亩用300立方米淡水即可将耕作层盐分基本TUO除。和其他技术相比,减少淡水使用量90%以上。
打土钻、挖剖面、测土样、反复探索优化方案,实地解决在实验室里很难想到的问题
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新难题,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土壤结构、盐分、养分、微生物群落、作物品种、水利、种植管理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必须将它们全部调整到最佳状态,作物才能健康生长。“实际治理过程中,要是缺少整体系统化的治理方案,如工程设施和土壤改良不配套,不仅作物不具备生长条件,还会不断重复‘TUO盐—返盐’,效果易反复,改良周期长。”胡树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