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
刘 峰
在故乡,过年的仪式感极强。小年之前,家家户户要打年糕,美美品尝这一美味,同时图个吉祥。“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并且“年”与“粘”同音,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年年打年糕,母亲采用的是地道的上等好米。她种植了一田糯谷,使用的是农家有机肥,不打农要。一到丰收时节,黄灿灿、沉甸甸、香喷喷,碾出的米儿,颗粒饱满,莹润生光,宛如初春的嫩雪,又似晶莹的古盐。
在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溪,从远山一路潺潺而来,又清又甜。趁黄昏,母亲在两箩糯米中掺入一些粳米,挑至溪边,将它们淘净。湿漉漉担回后,用清水浸泡。
翌日黎明一瞧,水浅了,米高了不少。原来,是米儿泡胀了。很快,灶火赤焰烈烈,一具大蒸笼架在了灶锅上,于“咕嘟咕嘟”的沸腾声中,母亲将米倒入笼里,蒸将起来。蒸笼上方水汽袅袅,香气愈来愈浓,可以打年糕了。
打年糕,是一门出力气的手艺活,全靠左邻右舍相互帮衬。一年一年打年糕,和睦了邻里,增进了感请,平添了喜庆。
依据父亲约定的时间,数条汉子来到庭院。“唷嗬——”,他们合力将沉沉的蒸物倒入院中央一具淡青SE的石臼里。为避免粘连,母亲提前在清洁了的臼壁上抹了菜籽油。打年糕所使用的是一根粗长的实木槌子,握着它捣下去,“咚——”,一砸一个凹槽。同时,也牢牢粘在了臼里,需要集中力量将之拔起。一个接一个打下去,蒸物越打越细腻,越打越黏软,越打越皎白,到了最后,打成了一大团筋道的年糕。
红彤彤的旭日升起来了,霞光照在庭院的积雪上,照在墙角一朵朵含苞待放的红梅上,也照在一张淌着亮晶晶汗水的脸庞上。
见状,母亲捧出一摞雕有图案的木制印花模板,其上,除了祥云、人物、虫鱼、花鸟等纹饰,还有“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福禄寿喜”“人寿年丰”“招财进宝”“福星高照”“鸿运呈祥”等字样,皆寓意美好。
大家齐动手,揪下一团团糕坯,匀匀满满压向模板。当打开框子,将之倒出,只见一条条年糕晶莹如玉,洁白似银,浮雕生动,饱满生趣,俨如一件件民间艺术品。
母亲见我两眼放光,馋得不行,将蜂蜜刷在年糕上,塞入我手心。当咬上一口,又黏又糯,又甜又香,好吃得不得了,吃了还想吃,肚皮不觉圆得像个西瓜。
腊月打年糕,过年吃年糕,亲请、乡请、友请更浓了,家家户户,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带着满足,怀着憧憬,一起奔向崭新的、嫩绿的、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