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北方过年的一个重要民俗基本形成,那就是大年三十晚上阖家团圆,在吃完年夜饭后包饺子,还要等到“一晚连双岁”的子时开吃,故称“交子”。后来“交子”转音,变成了“饺子”。
对于《红楼梦》一书,虽然作者宣称朝代年纪“失落无考”,但写作时间应该在清乾隆年间。而此时的北方,无论是富户还是平民,过年时一定要吃饺子。《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一共过了十五个年,竟然都没写吃饺子,这是为什么呢?有没有可能过的是南方的年?南方人过年不吃饺子,尤其是在明清两代。而且“合欢宴”中的年酒和几样点心,就很说明问题——先是“屠苏酒”,接着是“吉祥果”“如意糕”,还有“合欢汤”。看来年夜饭中有名分的不是饺子,而是上述这几样。
屠苏酒的起源也很早,据说是汉代的华佗创制的,晋代的葛洪称屠苏酒“此华佗法”,并在《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最早的配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说:“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明代李时珍亦称“元旦(即今日之春节)饮之,辟疫疠”。那么,饮用屠苏酒的方法是什么?唐代韩鄂的《岁华纪丽》说得很清楚:“晋时瘟疫四起,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要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温疫。谓曰‘屠苏酒’,屠,割也,苏,腐也。”
原来这所谓的“屠苏酒”不是真正的酒,而是用要包浸过的井水,盛在酒器里,当成酒“合家饮之”。怪不得小孩子、老年人都能喝。
历朝历代的诗人都在诗作中提过屠苏酒,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过年饮屠苏酒,已成一种风俗。《红楼梦》中写的是“献屠苏酒”,看字面的意思是先敬长辈。这样解释对吗?不对。屠苏酒谁先饮谁后饮,与平时不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谁的辈分小,谁的年龄小,谁先饮屠苏酒;谁的辈分高,谁的年龄大,谁后饮屠苏酒。故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辙的《除日》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对这种由幼及长“序齿”的排法,晋代海西令与议郎董勋的问答早有解释:“元日饮屠苏酒何故从少者起?勋对曰:‘世俗以少者为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小孩子过年是长了一岁,所以要祝贺他;老年人过年是老了一岁,拖后一点喝,就拖后一点减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