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拓宽黄河滩区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径
东明县衔接推进产业振兴□记者 蒋 鑫
通讯员 王恩标 孙忠铭 报道
本报东明讯 东明县在高质量完成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基础上,接续推进滩建后续工作,充分发挥滩区土地资源、人口资源、生态资源优势,以系统思维推进一二三产协同发展,让迁建群众搬出“穷窝窝”、捧起“金饭碗”。
创新“村企联合+农业园区”模式,做大规模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坚持把黄河滩区旧村复垦作为盘活滩区土地资源的关键环节,扎实做好项目招标、资金筹集、旧村拆除、土地整平等工作,新整理出成方连片优质土地近3.5万亩,为滩区规模化农业产业提供了土地要素支撑。依托黄河滩区土地资源优势,招引社会资本和龙头企业,建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园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流转土地15万亩,发展形成了滩区“八大特SE产业”和“六大农业园区”,每个农业园区至少发展一个特SE产业,并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高标准建成的1.4万亩长兴集乡万亩虎杖产业园,充分发挥格鲁斯生物龙头企业在虎杖全产业链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完善订单种植、利润分红、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合作农户除每年每亩1100元土地流转费外,还可优先进入园区工作,旱涝保收、收益翻番;订单合作中,企业向合作社、农户统一提供苗种等生产资料,利用虎杖技术培训中心、虎杖创业孵化器等载体,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带动附近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新增就业人口3500余人。
推进“科技服务+高效农业”计划,夯实技术支撑,带动滩区群众增收致富。实施黄河滩区科技支农计划,组建由农、畜、渔、林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县级百名专家人才库,建立“村呼县应”科技帮扶机制。重大农业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制,通过发布需求令,匹配专家团队,护航附加值高、示范效应好的增收项目落地发展。截至目前,滩区稳步发展富硒作物24000亩;成功创建山东省小麦体系东明综合试验站,自主繁育的昌丰1号已入选国家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新品种,良种繁育取得巨大突破;焦园乡甘堂村的1500亩优质葡萄基地,长兴集乡以找营村等23个村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成方连片,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东明县黄河滩区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格局。
实施“文化+旅游”行动,深化产业融合,带动滩区群众增收致富。依托黄河滩区生态优势,深入挖掘庄子文化、黄河文化,以黄河大堤为纽带、24个新建村台为节点,有效串联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高村黄河文化苑、庄子文化湿地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打造黄河民俗、东明粮画等一批黄河文化体验廊道项目,发展形成具有黄河风请的滩区生态休闲游、乡村民俗体验游等特SE旅游产业,年可接待游客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亿元。同时,借助村台社区整合机遇,依托新村人口优势,建设致富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村台,让更多滩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24个村台共引进服装加工、条编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8家,带动群众就业3200人,人均月增收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