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广州首家疼痛门诊已开设35年
把疼痛“管理”起来
思思做胶囊胃镜检查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张蓝溪 宋莉萍
“你知道吗?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如果你参加火锅聚会,这是一个常能听到的热门“冷知识”。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疼痛,还有很多与生活紧密相关却仍属于“冷知识”范畴的内容。
本月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要局联合印发的《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将逐步推广疼痛综合管理。生活中困扰不少人的疼痛要如何“管理”?《方案》实施会带来什么改变?1988年广州就开设了第一家“疼痛门诊”,35年后的今天有何不同?“无痛病房”里会出现什么高科技管理疼痛场景?记者通过采访专家,带你了解这些“冷知识”。
“第五大生命体征”
“年轻白领以为自己是常见的肩颈疼,结果是Pancoast综合征(肺尖肿瘤综合征),肿瘤引起了疼痛;还有患者经常腹痛以为是胃病,结果到医院检查时已是晚期肝癌……这些都是我在临床上曾见过的真实病例。”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无痛病房)主任张海波对羊城晚报记者说,“这些疼痛不该被忽视!中国人总是太能忍,但在疼痛面前,没必要有‘英雄流血不流泪’的想法。”
“其实疼痛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所谓‘疼痛是上帝的礼物’,意思是说,疼痛是身体向你发出的一种信号,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完全没有痛觉的人反而非常危险。”张海波指出,应重视疼痛信号,学会判断怎样的疼痛应该求医、什么状况下的疼痛是可以管理的,“这不应该是‘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