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节目排练到正月十二,就得到乡里或镇上会演,热热闹闹、吵吵嚷嚷一下午,一二三名就被评出来了,入围的没入围的都开心,正月天嘛,还不是都图个热闹、图个高兴?没入围的回家妆一卸,照样和面包饺子滚扁食汤;入了围的就得紧锣密鼓地准备,因为正月十四要代表乡镇到县里会演的。
这时候县里的喜庆气氛已逐渐涌至高潮,4个进城的官道口都搭起了高大的彩门,其实就是用数根木杆搭一个高十多米的长方形的大门洞,上边擦上柏树枝、挂上红灯笼,四围还要装饰几圈小彩灯。
从正月十四开始,城里、乡村真正的狂欢节就开始了,扶老的携幼的,大家又都穿得新圪崭崭的,涌向了城里,老人拎了板凳去戏园子里看戏,年轻人领了小孩子顺着人流看文艺表演,小孩子看不见,就被大人扛到肩上、架到脖子上,或者干脆放到街道两旁商铺的窗台上,还有顽皮的小孩子会爬上树坐到树杈上,那悠哉悠哉的表请和神态,着实让人羡慕。
扭秧歌的过来了,摆旱船的过去了,还有扛妆的,舞龙、舞狮子的,看着看着就腻了,这时候,武跷队就出现了。文跷是表演,吹的有曲牌,但大多数人听不懂;唱的有唱词,但吵吵嚷嚷的也听不清,若行头足够新、演员又年轻的话,还有点看头,否则就乏味多了。武跷就不一样了,讲的是炫技,武跷演员可以踩上高跷跳高、跳远、跌八叉、扑蝴蝶……都是高难度的动作。对于最经典的“扑蝴蝶”节目,据说是早年间有,后来慢慢就失传了,反正我没见过,后来翻阅资料,才对其有一些了解,好像是一个演员踩着高跷,用棍子把纸做的大蝴蝶在空中来回晃动,另一个演员踩着高跷左扑右扑,直到扑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