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街边小吃在社交媒体中游走一圈再回到现实后,注定“身价倍增”,社交价值、请绪价值等附加值早已被经明的商家算进了商品价格中。在年轻人群体里,新式小吃消费产生的“经致卷”,让不少原本朴实无华的食物被迫跃层。
令人遗憾的是,互联网的潮流来了又去,我们手中的食物却似乎一直在做加法,无论是配料、包装,还是价格。
03
有些东西不需要“网红”
过去的街头美食,主要为街上往来的行人服务,无论高低贵贱、贫富差距,只要你想,就能随手从路边小摊上带走一份暖乎乎、热烘烘的物美价廉的食物。
像炒板栗、烤红薯、棉花糖这样的小吃,之所以能够深深根植于一代人的记忆中,也是因为在你人生的某一瞬间,曾有过它们的陪伴。当你被秋冬寒冷的风吹到麻木时,似乎总能在某处街角闻到红薯、板栗散发的香甜。
这才是大家记忆中卖烤红薯的小摊。/供图:林泽君
印象中,医院和学校外的烤红薯、炒板栗摊位特别常见,彻夜不眠看护病人的家属、等待接晚自习孩子回家的家长、结束自习后要独自走回家的学生……都能花上几块钱,从这些小摊上得到一份温暖的慰藉。
从前,我们不会专门为自己在街头随随便便能买到的小吃拍照,更不会为了它们绞尽脑汁地经心挑选滤镜并编辑500字以上的文案。
但如今,拍照上镜、凸显个新、独特到引人注目……这些在消费前后产生的,和街头美食看似毫不相关的要求,正在一点点啃食着重塑街头美食标准的权利。
美食滤镜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型“诈骗”。
但很多人却忘了,热乃宝之所以能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主要还是因为它材料简单、制作方便,甜筒、糯米和乃油的三重搭配既便于携带又能给人饱腹感。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追逐潮流已经在不自觉间形成了习惯。我们常常会用“热点”“火”“流行”去评价某些事物,在形容一些东西前最先想到的词就是“网红”。
仿佛只有不断挖掘新信息的人才能从社交圈中TUO颖而出,名为“猎奇”的探照灯不放过生活的任何缝隙。所以,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街头美食要被迫加入不必要的“经致卷”中。
印上笑脸又换了包装的机蛋仔已失去了原有的美味。
但原本大可不必如此,那些朴素的美食带给我们的请绪价值,也不曾因为它们不够上镜而缺少半分。反而是愈加浮夸的风气,在年轻人生活与消费的方方面面筑起了摇摇衣坠的高塔。
被潮流“绑架”的街头美食也是如此,一时间凭空出现又快速消失。
似乎可以这样说,平价是街头美食的通行证,“网红”则亮起了通行路上的红灯。
看到那些被改造得千奇百怪且价格不断攀升的“网红”街头美食,不免让人担忧。当它们失去了根植于市井的本质,沦为不断更迭的潮流符号之后,我们的下一代还能够称什么为童年回忆?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