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
基层见闻
“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强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王三合
“这些秸秆和树枝打成碎屑后,堆肥或者做饲料,都好用得很。”11月1日,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湾李村,村民李军辉和几名保洁员正忙着将堆放在田间地头的果树树枝塞进粉碎机,就地打碎。
“这是小型粉碎机,村里果树多,我们又添置了两台大型机器,能从源头上减少焚烧,避免环境污染,还能更好地对秸秆进行二次利用,特别划算。”新丰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张建强说。
作为西安市传统的农业大区,临潼区除了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焚烧产生的空气污染,还针对当前农村清洁取暖、散煤生物质禁烧等重点,充分利用烟火监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及时督促街道村组将田间、地头、路边及林带的残留秸秆和杂草清理干净,清除秸秆焚烧隐患,形成上下联动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格局,努力推进全市秋冬季空气质量稳步改善。
如今,随着临潼区大力推进全域增绿、全域治水、全域清洁、全域降耗,身边的蓝天白云日益增多,城市“气质”持续提升,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也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深秋的骊山,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在骊山深处的房岩村“夕下骊山”店外,前来游玩的游客一边欣赏秋日美景,一边悠闲地品尝咖啡。
“好生态最值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近郊生态游,骊山现在森林覆盖率高,景SE美,周边的回头客也多了。”店长朱波波一边给游客递咖啡一边说。
在店内,店员岳雪绒正忙着为顾客打包。“我们店里的5个年轻人都是房岩村的,在家门口工作,我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岳雪绒说,环境好了,人来得多了,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寻求机会,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受益者。
下一步,临潼区将持续聚焦生态建设,不断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坚持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和生活源等多源同治,让人们的“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