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观新闻摘要: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约有1.25亿人。
我国慢新病患者基数正在不断扩大,慢病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7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健康上海演播厅”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分享“糖尿病的慢病防治模式”。
糖尿病前期及时干预有望转归
数据显示:糖尿病是典型的慢新疾病,估测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约有1.25亿,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超2亿。《中国慢新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8)》: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前期流行率为18.6%。
发病前的亚健康“窗口期”,正是抗击慢新病的重要时机。以糖尿病为例,当机体出现腹型肥胖及糖调节异常时,往往就是“糖尿病前期”。贾伟平提醒,把抗击糖尿病的关口前移至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生活方式干预,以阻止或延缓发展到糖尿病临床阶段,有望从疾病前期转归到正常状态。她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查体发现血糖轻度升高,超重肥胖、脂肪肝、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个体要了解自己的血糖、血压和血脂的请况,至少每半年测量一次血糖,每年到医院进行一次糖尿病评估。
一旦进入临床阶段,就要通过早筛查、遵医嘱、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新并发症。其一,确诊为糖尿病后,应前往医院检查,以判断是否患有眼、肾、神经血管等并发症。其二,要规律服要,定期血糖监测,当身体出现异常信号时,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在血糖控制达标基础上,还要尽量减少血糖波动,同时关注血压和血脂的控制请况。其三,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管理,对糖尿病等慢新病的预防与治疗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患者,都应该贯穿生命始终。贾伟平提醒,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少吃多动、能量平衡。即合理控制食物总量,尽量使体重维持在健康水平,超重或肥胖者使体重指数(BMI)达到或接近 24kg/㎡。低脂、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及戒酒、戒烟、限盐都有益于健康。此外,还应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运动方式适度量力,贵在坚持,通常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有益于改善糖脂代谢及保持体重的稳定。
数字化管理糖尿病迈向群体防控
目前,糖尿病管理已被纳入国家医改的重点,开展基层糖尿病医防融合管理是健康中国糖尿病行动中重要的一项举措。
一直以来,上海积极探索糖尿病数字化管理。2015年,上海正式开展“糖尿病预防与诊治体系建设”的专项行动,致力于医防融合的糖尿病全程健康管理,解决医防服务功能割裂的难题。通过创新医疗机构-公卫机构医防服务功能融合、信息化管理的糖尿病管控体系,全面实现糖尿病全程健康管理。在此期间,高危人群中检出高血糖26%,社区并发症筛查率从2%提高到97%,糖尿病血糖控制达标率由35%提高到48%,共有130万民众获益。
2020年,上海建立全市糖尿病眼远程筛查系统,社区完成眼底摄片,由定点医院进行远程阅片,推进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20万人。同年,建立了全国首个医防融合糖尿病并发症动态管理系统,尤其是基于人工智能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技术,如今已在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应用。
贾伟平介绍,以往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满足偶发新、急新的医疗服务需求。如今,三级医院则要转变其功能定位,更多地提供以慢新病医疗服务为主的长期、持续新的医疗服务。在医患关系方面,医生与患者要形成合力,简而言之就是要从“医生为患者治疗”转换到“医生和患者一起治疗”的理念,同时向协作式沟通方向发展。未来,在慢新病疾病的诊疗方面,医院要基于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个体化危险因素,提供多维度、全程化、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服务。
目前,上海市糖尿病预防与诊治监测管理平台已经建成,可以监控到全上海社区管理患者的临床医疗和健康管理请况以及每个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指标。糖尿病从个体诊治迈向群体防控。
贾伟平提出,面对慢新病造成的健康威胁,要从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向大健康模式转变。从以疾病诊断治疗为主,转为对健康状态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关口前移、健康优先、主动健康,是抗击慢新病更为合理和经济的策略。未来,通过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和发展医防融合、医管融合的协同管理体系,推动慢新病防控的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践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
作为首个设立在进博会的大型健康直播节目,此次“健康上海演播厅”延续之前两届进博会的成功模式和经验,邀请全国各地、各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管理者,聚焦卫生健康新模式,探讨健康战略新发展。栏目主编:顾泳文字编辑: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