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郑州晚报
“北庄人惜水如惜油,赶集上店才洗头,洗脸水澄清洗衣服,刷碗脏水喂猪牛。”这是流传在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的一首民谣,曾是北庄人惜水如油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北庄村,摇身一变由贫困村、缺水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独一无二的“引水洞”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北庄村的蝶变,和名叫杨小周的退伍老兵有关。
记者 李晓霞
巩义时报 吴瑞霞 文/图
在质疑声中坚持打洞引水
回忆当年入伍的背景,今年63岁的杨小周说:“当时村里条件艰苦,都是上坡路,加上缺水,种植的玉米、红薯产量都很低。我曾目睹过很多人出去逃荒,内心产生了恐惧,参军,不仅是为了走出去,也是为了学习本领,为家乡做贡献。”
从1993年杨小周担任村党支部委员算起,他在“村官”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近30年。老百姓评价他:“一年365天,杨书记都在为北庄、为群众想事、干事,哪怕是烧火做饭,也是一顿做几顿吃,挤出来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中来了。他心里装着北庄、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2005年,杨小周当选北庄村党支部书记。面临村集体一穷二白的困境,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退缩。彻底解决村里的缺水问题,成了当务之急,为此,杨小周走遍了北庄的沟沟坎坎,攀山越涧寻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黄家山后的滴水沟找到了稳定的水源。
下决心打洞引水!一石机起千层浪,质疑和议论铺天盖地而来:“工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粗略一算大概要500万元,从哪里筹措建设资金?”“想水想疯了,大山上打洞,真是异想天开。”面对质疑,杨小周没有退缩。他先后20次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杨家寨山北的冷沟和滴水沟寻找水源,6次聘请本市水利规划方面的专家到黄家山实地考察、论证、规划、设计。有一次,他差点摔下数十米的悬崖,杨小周没有打退堂鼓。
凿洞引水困难重重
2007年12月,凿洞引水工程正式开工了。在开辟通往引水隧洞的道路时,正值乍暖还寒的初春,为保证施工进度和人员安全,在31天的工期里,杨小周背着被子在清冷的山风中坚守了27个夜晚。
“不会爆破技术咱派人学,土方法也能炸开顽石。我带着村里的共产党员们,苦活累活抢先干,不信村里的人不跟着。”杨小周说。住在山上搭的帐篷里,夏天蚊子乱飞,冬天寒风刺骨,饿了啃个馍,渴了喝口山泉水,用最简单的工具,像蚂蚁打洞一样,一点一点往里钻。
杨小周很感谢儿女在村里凿洞最艰难的时候没拖他的后腿。在洞开到500多米时,是最难的时候,申请到的工程款用完了。不修吧,半拉子工程扔那,前期投入前功尽弃,缺水难题咋解决?再挖,钱从哪来?其间,他把妻子打工挣的3000元钱捐了,又瞒着妻子卖掉自家的3000斤粮食,将所得的3000元钱全部捐到了工地上,又以个人名义贷款2万多元支援工程建设……杨小周把家里的钱全部用在工程上,却忽略了家人,女儿在郑州上学后半年时间没跟家里通过一次电话,仅有的一次电话还是女儿哭着说:“爸,我明天就没有吃饭钱了。”
村民被杨小周所感动,纷纷拿出积蓄,甚至有的群众卖掉了家里的牲畜,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收到群众捐款9万多元。80多岁的康松义老人说:“我出不了钱,拼上这把老骨头。”老人带着干粮,硬是自己挖了个1米见方的电线杆坑。
施工期间,杨小周改良创造了“梅花式”爆破法,制作了简易的传送装车装置,大大提高了爆破和清运效率。最后一钎打下去,洞凿通时,村民们都大声欢呼,很多人热泪盈眶,以后用水再也不抠搜了,能干的事也多了。
实现家家户户通水梦想
2009年9月,916米的引水隧洞全线贯通。之后,杨小周又马不停蹄,带领全村干群筹款200多万元,修建了两座储水量4000立方米的郑州市村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蓄水池,铺设了10000多米的引水管道和通往各组的输水管网,北庄村人从此实现了家家户户通水的梦想。
北庄村引水工程创造了安全生产600天无事故、凿洞916米无偏差、农民开山凿洞新速度3个奇迹。打通了引水洞,铺就了致富路。凿洞引水的故事只是杨小周发扬“愚公”经神的一个缩影。
退伍不褪SE,离岗不离心。目前的北庄村不仅是省级美丽乡村,还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杨小周的故事还在继续,虽然因年龄关系已从村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在为村庄的发展孜孜不倦。他表示:“我是一个老兵,脚步不能停,就等着群众都过上好日子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