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上半叶,霍乱曾经相对沉寂了一段时间。第七次大流行始于1961年,由O1群霍乱弧菌的埃尔托生物型(EI Tor biotype)所引起,至今仍在继续。
1937~1958年期间,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曾发生四次由埃尔托弧菌引起的、酷似霍乱的暴发与流行。
由于病例数少,地区局限,病死率虽高,国际上一直视为该岛的地方病。为区别于古典霍乱,曾被称为 “副霍乱”。
然而1961年1月本病在苏拉威西岛的常发地望加锡开始发生流行,不久即传播至该岛的中部和北部地区,5月又传到爪哇岛。
其后不仅在印尼国内继续蔓延,而且快速传到国外。1961年6、7月间便传到我国广东西部沿海的阳江等地。
1963年后传播到亚洲大陆与东南亚各国,至1969年累计有27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受到波及,随后蔓延至中东,最终于1971年抵达非洲。
到了1990年,超过90%的霍乱病例均来自贫困的非洲。但1991年,霍乱再次突袭了秘鲁,这是它在当地缺席100年后的回归。
这一年,秘鲁因霍乱死亡3000人,随后又扩散到厄瓜多尔、哥轮比亚、巴西和智利,然后是中美洲。两年内拉丁美洲几乎全部国家均受波及,并逐步波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霍乱会在拉美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流行?因为这些国家贫富差距巨大,贫民窟几乎得不到安全可靠的自来水,只能饮用被污染的水源。
1992年10月,在印度和孟加拉南部相继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非O1霍乱弧菌,并引起了与 O1 El Tor 非常相似的疾病,该菌株被命名为O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