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通讯员 甘泉 记者 肖晓良
“以往麦收季节,小麦秸秆处理是件让人头疼的事,不能焚烧,不能乱抛,影响下茬播种,打碎还田成本也高。现在好了,小麦收割之后,有人直接打捆回收秸秆,省钱、省力还环保。”6月10日,在渭南经开区辛市街道灯塔村,看着田里机械打捆后整齐摆放的小麦秸秆,村党支部书记高平高兴地说。
每到麦收时节,如何处理秸秆是困扰广大农民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渭南经开区通过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积极打造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在有效解决秸秆禁烧源头化治理问题的同时,还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环境。
“一分钱没花,合作社免费替我收了麦。”6月9日,在辛市街道东四村,村民耿铁钢利用“秸秆换服务”的方式完成了今年的麦收后高兴地说,“小麦秸秆给农机合作社,他们就免费帮我收麦。”耿铁钢家种了5亩小麦,小麦秸秆回收不仅省了300多元收麦的费用,还省去了处理小麦秸秆的烦恼。
“我们创新以‘秸秆换服务’的方式,提高农户参与回收秸秆的积极新,提高回收利用率。”渭南经开区众创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李朝阳介绍,为了方便群众,合作社通常是收割机、打捆机、运输车、播种机一齐出动,实现收麦、处理秸秆、硬茬播种有序进行,保证不误农时。
渭南经开区农业综合管理局干部王武军介绍,回收的秸秆与畜禽粪便、屠宰厂下脚料等经过预处理后,通过厌氧发酵,秸秆就能变成沼气、沼液、沼渣3种可被综合利用的资源,实现秸秆无害化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渭南经开区农业综合管理局支持下,今年全区累计消化小麦秸秆1200余吨,所产肥料大部分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6月10日,在渭南经开区信义街道星火村博华秦川牛养殖场,一辆辆满载小麦秸秆的货车不断驶入。这些小麦秸秆经过系列工艺处理后,便成为牛的“口粮”。“今年我们计划收购200亩地的小麦秸秆,目前已经收了20多吨。”养殖场负责人何晓花介绍。
“小麦秸秆经粉碎后,添加微生物菌剂,利用打包机覆膜,就能发酵出柔软多汁、适口新好的粗饲料。”陕西省饲料协会技术委员会专家赵彩会介绍,经过发酵后的小麦秸秆饲料既有酸甜的清香味,又有丰富的维生素,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重要食料之一。“粗饲料和经饲料的搭配使用利于动物生长,同时也减轻了养殖成本。”赵彩会说,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的饲料化应用有效提高了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转化率,不仅让种植户增收,也让养殖户增效,实现了一根秸秆“两头甜”。
小麦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不仅解决了农民的难题,也给农民带来了收益。
“平均5亩地能收1吨小麦秸秆,现在养殖场对每吨小麦秸秆的收购价格在600元左右。”辛市街道油陈村村民袁荣光今年种植了100亩小麦,按照他的计算,今年仅小麦秸秆回收利用就能增收1.2万余元。
据了解,渭南经开区今年麦收面积9.85万亩,其中小麦秸秆回收综合利用面积达到2.3万亩。与此同时,按照“低茬收割、粉碎还田、硬茬播种”的要求,渭南经开区大力推广玉米硬茬播种、灭茬覆盖旋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小麦秸秆还田7.5万余亩,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