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张权伟
想要外出打工,但家中有耕地放心不下怎么办?
地里既种果树,又种玉米,农忙时节顾不过来怎么办?
农村常住人口劳动力不足,全县粮食生产怎么办?
……
今年以来,黄龙县以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合作社为引领,聚焦服务小农户,建立了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的“1+1+N”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模式,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王长路们”的忧虑
谷雨过后,正是播种玉米的时节,在黄龙县各乡镇的田地间,拖拉机的轰隆声此起彼伏。
粮食生产向来是黄龙农业产业的重中之重。全县27.2万亩的耕地中,粮食种植面积达13.6万亩,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其中,玉米种植是不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家住界头庙镇界头庙村的王长路,有20亩核桃地、90亩玉米地。他家每年10万元左右的家庭纯收入当中,玉米产业收入占到70%以上。然而这几年,虽然日子越来越好,王长路却多了一丝忧虑。
“我今年都65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以前和老伴两个人便可以将这些耕地照看过来,但这几年明显感觉体力不行了。”王长路说,他每年除了自己辛劳耕作之外,还得分时段雇佣帮工和租赁农业机械,完成犁地、旋地、播种、收割等农活,既花钱又费力。
王长路坦言,从去年开始,家里的核桃园就没能实现经细化管理,核桃产量和品质略有下降。种了一辈子地的他很忧虑:“再过几年,我再也干不动的时候,难道只能看着这些土地撂荒?”
事实上,王长路的忧虑在黄龙县并非个例。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这是“王长路们”在近年种地过程中的深切感受。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空壳村”“留守村”日益增多,耕地候鸟式经营、低价转包经营现象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