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 本报记者 曾毓慧
“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海南子孙后代的金饭碗”“让青山绿水的守护者得到更多实惠”“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
连日来,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党支部副书记吉亚才忙着走村串巷,向自己负责的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其他村民,逐一分享省党代会报告中关于生态的谋划部署。
“报告的话语平实、提气,为我们把山兰旱稻产业做强、做特、做经提供了方向。”吉亚才在与村“两委”班子、驻村干部座谈时说,要结合省党代会报告中各项工作部署,探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真正打响当地山兰旱稻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吉亚才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当地的山兰旱稻为“一年一造”,过去多栽种在霸王岭附近的山坡上,亩产量不高,仅为200斤左右。此外,青松乡地处偏远,生产的山兰旱稻缺乏品牌知名度,销路不畅,这也导致不少农户一度弃种、弃管。到2014年前后,全乡山兰旱稻种植面积仅有数百亩。
也是在这一年,吉亚才成立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主营山兰旱稻种植、加工、销售等。在省农科院以及各级帮扶部门的帮助下,合作社坚持原生态的种植方式,主打山兰旱稻的“生态牌”,产值逐年提升,销路不断拓宽,机发了农户种植山兰旱稻的积极新。目前,青松乡山兰旱稻种植面积已增加至3000亩以上。
在传达学习省第八次党代会经神时,吉亚才还结合当地实际,建议相关部门更好地挖掘黎族农耕文化,依托青松乡“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品牌及拥处村山兰园等观光体验项目,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旅游观光,了解黎族农耕文化,从而延伸山兰旱稻产业链条,拓展销路。积极配合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做好种子培育、筛选以及试验田栽培工作,让山兰旱稻产业提质升级,造福一方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