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一般在大婚以后,就可以亲政了。顺治13岁亲政,康熙14岁亲政,这样还能把国家治理好,那智商是真不一般。
哪怕是废柴级别的皇帝同治帝,到了17岁的时候,也得以顺利大婚亲政。可偏偏大家心目中的明君光绪帝,到了19岁,还迟迟没能大婚亲政。
大家伙儿都看不下去了,个个都跑到西太后那儿碎碎念。慈禧也是个暴脾气,二话不说就给光绪指定了一门亲事,让他娶了自己弟弟的女儿为皇后,也就是日后的隆裕。随后慈禧便拍拍批股去颐和园了,19岁的光绪也就在1889年亲政了。
既然亲政了,那势必要搞点事请啊!为此,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就这么爆发了。不管起因有多么复杂,光绪打算搞点事请,从而拿到实权的心,是无法改变了,那么光绪为啥非要这么干呢?
一、慈禧为光绪掌权,设立了重重障碍。
不得不说,西太后的脑瓜子就是好使啊!她在光绪亲政之前,一直垂帘听政,天下大事都得听她一个人的。结果光绪亲政以后,慈禧瞬间不管事儿了,换谁也不答应啊!
可祖制又没法更改,为此慈禧也费了一番心思。
第一,慈禧依旧有“训政”权。这是啥权力呢?其实是慈禧这一派人新发明出来的一个玩意儿,和垂帘听政唯一的区别就是,过去慈禧需要坐在金銮殿,以后不需要了。光绪就麻烦点了,每天都得到颐和园向慈禧汇报一天的工作,接受慈禧的训诫教育。
第二,光绪的皇后是桂祥的女儿。桂祥何许人也?是慈禧的亲弟弟。很明显,这门亲事是慈禧钦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进一步将自己和光绪绑定在一起,她的内侄女,还能帮忙看着光绪。
第三,朝中重臣全都是慈禧的心腹。慈禧下岗之前,还特地这么安排了一出,就是不希望光绪很快掌握权力。此外,慈禧还将光绪的书房,从毓庆宫调整到了颐和园旁边的西苑。同时要求光绪每天都去看慈禧。
好家伙,这么多事请办完以后,光绪感觉亲政了个寂寞。要想真正亲政,夺取权力,那就势必得干点大事出来,很明显战争是提升个人威望,获取权力的最佳途径。
二、你有明治维新,我有洋务运动,谁怕谁?
从甲午战争的结果来看,很多人认为光绪皇帝太年轻,根本就没看出清朝的实力比不上当时的日本。其实咱们不能以成败论来看这件事,没动手之前,谁知道结果呢?
日本原本只是蕞尔小国,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逐渐走向了强盛。但是清朝也不差啊!从1861年开始,清朝在恭亲王奕䜣、曾国藩等人的带领下,便开始了洋务运动。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双方基本上就开始了军备竞赛。到了甲午战争之前,其实清朝的海军综合实力,一直都超过日本海军。毕竟两国不是一个体量的,咱们地大物博,慈禧太后顿顿100多道菜,完全不妨碍建各种海军。日本地小民贫,明治天皇每天就吃2顿馍馍,也只能勉强凑齐一支海军力量。
1886年,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李鸿章的授意之下,带着定远号、镇远号、济远号、威远号等北洋水师军舰,前往日本长崎秀肌肉。
当时明治维新也搞了快20年了,可日本人看了清朝的北洋水师后,还是被吓傻了。日本最牛的巡洋舰,论吨位,还不及定远号和镇远号的一半。这次耀武扬威中,清朝水师出尽了风头,日本军民一个个抬着头仰望北洋水师。
1891年,李鸿章又派丁汝昌,带着定远号、镇远号、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来远号等战舰前往日本马关,随后得到了日本天皇的隆重款待。这回清军并没有看到日本多少军民,其实那时候人家就在奋勇直追了。
说实话,这两次耀武扬威过后,清朝的海军有多强的实力,光绪心里算是有底了。至少从日本人的态度中,可以看得出,日本是比不上清朝的。
而且光绪认为,洋务运动比明治维新还早了几年,再加上清朝地大物博,岂是一个小小的日本能比的了的?跟他们打一仗,还不就是在捏一只蚂蚁嘛!
三、战败后,光绪帝开始戊戌变法。
1894年,日本侵略半岛,作为宗主国,清朝势必不能袖手旁观。大臣们分为两派,主和、主战。有了前面这么多铺垫后,光绪帝当然主战。
慈禧对这事儿其实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她也觉得北洋水师打一个小日本,还不算什么。毕竟投入了这么多钱,号称亚洲最强水师,总不能是纸老虎吧?
再说了,这个时候表态,岂不是要招人骂么?如果慈禧主战,打赢了还好,万一打输了岂不是自己要背锅?如果慈禧主和,那日本人都欺负到头上来了,自己岂不是要挨骂?与其里外不是人,倒不如作壁上观了。
抓住这个机会,光绪果断选择出击。结果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清朝都一败涂地。尤其是清朝引以为傲,打造了数十年的北洋水师,顷刻间毁于一旦。
战败以后,光绪帝哭了好几回,甚至打算迁都再战。要真办成了迁都这事儿,那甲午战争说不定日本还真打不下去了,毕竟他们那时候国力有限,根本打不了持久战。不过慈禧以及一众老臣们都坚决反对,最终在众人的胁迫之下,光绪帝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从1886年的巨大差距,到1894年彻底击溃北洋水师,不得不说,日本在这8年时间里的付出,是可圈可点的。
看似洋务运动败给了明治维新,走投无路的光绪,也没主意了。这个时候,一个叫康有为的靓仔走到了光绪帝跟前。康有为带着1300多名举子上书都察院,意思很明白,他们要求接着打!哪怕迁都,也要打下去。这事儿被称之为公车上书。
虽说公车上书失败了,但康有为却成功了,他成功走入了光绪帝的视线之中。光绪帝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样,被康有为一顿忽悠。
康有为认为,洋务运动之所以败给了明治维新,主要是因为变法不够彻底。康有为觉得,要玩就玩票大的,1898年,便有了戊戌变法。
本来变法图强也没啥,毕竟洋务运动也是慈禧当权时期搞出来的。不过有一件事严重触怒了慈禧,啥事儿呢?那就是光绪打算接手军权了!
你在工业、商业、教育、民政等方面进行改革,慈禧都不会管。可你打算动用军权,从而彻底架空慈禧,那慈禧可就要说道说道了。那么多慈禧的心腹老臣,都受到了贬谪,反倒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后起之秀得到了重用,这还得了?
为此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被慈禧给终结了。毕竟慈禧的心腹荣禄手握直隶军政大权,老袁那点人马根本扛不住好不好?是个人都会出卖光绪。
终章:君主立宪?那是光绪最后的法宝了。
在戊戌变法的后期,光绪帝也意识到了自身的危机,为了挽救危局,光绪甚至放了一个大招,那就是打算搞君主立宪制,以此机励手下人好好干。
啥是君主立宪制呢?其实分两种,一种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另一种则是议会制君主立宪。简单来说,前者君主还有实权,后者君主就没啥实权了。
光绪帝表面上是打算破罐子破摔,为了扳倒慈禧,连自己的权力也不要了。其实他还是更偏向于日本那种二元制君主立宪,君主依旧拥有实权。当然了,这事儿一定要等到击败慈禧以后,才能和功臣集团摊牌。
不到万不得已,这张牌是不能轻易祭出的。不过很可惜,从亲政,到甲午战争,再到戊戌变法,光绪帝的夺权之路一路惨败,这是最后一招了,不过好像放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