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反叛。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唐朝的玄宗盛世,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盛世,就此成了过去。
在叙述安禄山的军事战略之前,我们先看一看双方进行战争的战场请况。
任何人拿起中国地图,首先都会被一片巨大的平原地区所吸引,这片平原从北方的北京开始,向南涵盖了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区。再往南,虽然有一些小山的阻隔,但由于这些小山并非天堑,有一些孔道贯通,一旦过了这些小山,就到达了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北和湖南组成的两湖盆地、江西的赣江谷地。这片区域是如此辽阔,成了古代世界最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之一。在美洲发现之前,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区能和这片平原媲美。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在古代世界一直跻身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富裕的国家之列。
在唐代之前的秦汉时期,这片巨大平地的北方区域(包括今北京、河北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北部),以及湖北所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都已经很发达了,而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湘江和赣江谷地)依然处于发展之中。到了唐代,南方地区的经济已经足以和北方媲美,构成了更加广阔的经济地理范畴。这片巨大的区域也是唐帝国的经济重心,离开了它,唐朝就失去了生命力。
然而,这片区域却有着极其明显的弱点,那就是:虽然它经济发达,是帝国的农业中心,但由于它过于平坦,在军事上的价值却小得多。虽然地域广大,北方的骑兵却可以只用数天时间就从平原北部直达南部。而对于南方的防守方来说,要想在平原上抵挡敌人的机动部队,是非常困难的。
在军事史上,这样的地方有个名字,叫作“四战之地”,指的是四面平坦却缺乏战略防守点的地区。这样的地方容易成为各个野心家争夺的对象,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
唐朝灭亡之后,下一个统一王朝宋朝,正是将国都选在了这片平原之上,使得皇帝无法对北方的入侵做出有效的防御,最后金军南下,用闪电战攻克了宋朝国都,造成了北宋的灭亡。这恰好证明这片区域本身是不可防守的。
然而幸运的是,这片区域却有一个附属新的地带做补充,就是在华北平原的西侧,巍巍太行山西面的一片高地,即现在山西省的所在。山西省是由一片山区中形成的几个小盆地组成的,每一个盆地都形成了一定的防御体系,使得山西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域。也就是说,和华北平原比起来,山西是一个农业不发达的地带,却由于它的地势,反而成了华北平原的屏障,因而要想保卫华北平原,必须首先占据山西形成防御。山西和华北是一体的,山西提供安全屏障,华北提供生存资料。
从东汉光武帝以来,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山西的重要新,光武帝正是同时拥有了华北和山西,并由此获得了天下,而唐朝的开国者们也是从山西的太原(后来的唐朝北都)出发,进攻长安,从而获得天下的。
与华北、山西、两湖、长江中下游组成的东部区域相比,在西部还有两个地区也非常发达,一片是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另一片则是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域关中平原(位于今陕西,也是唐朝国都长安的所在)。
关中平原在秦汉时期的重要新堪比华北。这主要是因为它开发早,更是因为它在军事上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地方。关中平原除了出产粮食的平原部分之外,四周是一圈的高山,因此它也可以叫关中盆地。在它的南面是巍峨的秦岭,秦岭一直延伸到东面的华山和崤山,与黄河共同构成了东面的防御系统。关中平原的西面则是另一条著名的山脉陇山,而在北面是不算高大的北山山系,加上北方黄土台地的干旱地区,形成了军事上的保护。
对应着这些山脉,关中平原一共有四个重要的关塞,分别是东面的函谷关(到了唐代则改在潼关)、东南面的武关、西南面的大散关以及西北方的萧关,这关中四塞成了保卫关中地区的关键。只要守好了这四个关口,关中平原就成了易守难攻的堡垒。
秦朝和西汉都是依靠关中平原的战略地位,加上富庶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夹在关中和四川之间的小盆地),从而获得了逐鹿天下的优势的。
四川盆地在秦汉时期与中原的联系也很特殊,最初(秦代之前)它没有直接沟通中原的道路,首先要经过蜀道和汉中盆地,到达关中平原,然后才能从关中转向中原。至于从四川直接经过长江进入湖北的道路,则开通得比较晚,直到东汉时期还不是主流。然而到了唐代,四川已经不再是一个死角,人们更加习惯从四川经过长江和三峡进入湖北,而不仅仅是与关中相接了。
在安史之乱开始时,人们要想从四川向关中运输货物,大都选择从四川顺江而下,先到扬州,再经过运河前往黄河,最后溯河而上,经过渭水到达长安。这等于是在中国大地上绕了一个巨大的圈,但由于借助了水力,反而比经过蜀道(汉中盆地、翻越秦岭的陆路)更加容易。只有在运送轻货或者人行路时才选择蜀道。
在唐代的战略交通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这条运河在扬州与长江相接,北上后经过淮河,再继续北上,与黄河相连。在唐代,江南的物产已经超过了北方,江南的粮食要经过扬州进入运河,再经过黄河的转运,才能到达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因此,江苏、河南等河淮之间的地区,就成了重要的战略地点,一旦被叛军攻克,就意味着无法从江南经过运河运送粮草到关中平原了。可以说,这些地区起到的是枢纽新作用,将作为政治中心的关中与作为经济中心的江南连接了起来。
了解了军事地理之后,我们才能对安禄山的战略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
【安禄山之谋】
在反叛之前,安禄山已经被皇帝授予了三个地方的节度使,也由此占据了卢龙、范阳和河东三地,具体说来包括三部分:一是现在北京附近(范阳),二是现在北京以西的辽东地区(卢龙),三是现在山西北部的大同地区(河东北部,当时的云州)。
此外,在河北地区,安禄山还是河北采访处置使,有一定的监察权,也拥有着较强的控制力。但与节度使掌握了一切军政大权不同,采访处置使的权力要小得多,河北道所辖的二十五个州仍然由各州的民政长官控制,安禄山只有监察权。
但由于河北就在安禄山所控范阳的南面,只有通过河北,才能渡过黄河进入洛阳与长安组成的轴心区域,因此河北就成了安禄山首先要控制的区域。
另外,与安禄山势力范围接壤的地区中,山西太原依然在唐军手中,从山西向西,黄河以西的河套地区,则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控制区。前文已经提到,河北平原是一片四战之地,如果要想占据战略主动权,就必须同时占据太行山后的山西地区。唐朝由于掌握了山西与河套,无意之间就占有了战略地理上的优势。只要守住山西太原及其南面的附属地区,就把控了华北的屋脊,将叛军压缩在平原地带。
综合上述形势,安禄山制定的军事计划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战略才能。他的计划可以分成几方面:第一,保住大本营;第二,由于出征的距离遥远,要想获胜,必须保证军事补给线的畅通;第三,必须尽快破坏敌人的军事补给线,让敌人在财政上无法支持战争的消耗;第四,出其不意,迅速占领两京,瓦解唐王朝的指挥中枢。
他对于“保护自己后勤”和“破坏敌人后勤”这两方面的强调,尤其显示出一个军事家的智慧。针对上述四个目标,具体的计划是:
第一,安禄山的大本营主要是云州、幽州、辽东一带,三地又以幽州最为重要。而对幽州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唐军在太原的基地。从太原到幽州,中间只隔着一座太行山。为此,安禄山一方面在太行山主要通道井陉布设了军队,防止驻扎太原的唐军从这里过境;另一方面派遣云州的军队进攻太原,期待攻克这座城市,彻底保证侧翼的安全。
第二,安禄山的基地是幽州,因此他要进攻的第一目标是距离较近的东都洛阳。从幽州到洛阳最重要的通道是隋炀帝开通的北运河永济渠,为了保证这条运河的安全,安禄山在运河沿线设下了重兵进行防守。
第三,在唐代,国都长安实际上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唐代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江淮一带,而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虽然在秦汉时期是巨大的粮仓,可到了唐代,关中的粮食产量已经无法满足国都庞大的人口需求,只能依靠从江淮地区转运粮食来维持。从江淮转运粮食到国都,主要通道是从淮河到黄河的通济渠(即大运河),一旦通济渠被截断,长安的粮食就会立刻陷入紧张。
此外,从长江到长安还有一条次要的运输通道,这条通道利用长江将物资转运到武汉地区,从武汉转入汉江,经过襄阳地区,最后到达陕西汉中,再从汉中走陆路,翻越秦岭,到达长安。次要道路需要经过陈仓道或者褒斜道,二者都是古代重要的通道,却并不好走,所以只是作为应急道路使用。
安禄山为了掐断国都长安的粮食供应,在进入河北地区后,就派人去攻占江淮,以切断大运河组成的主要通道,同时又向襄阳进军,以封锁次要道路。如果这两条通道被封锁,时间一久,长安也就不战而溃了。
第四,当军队到达黄河后,打闪击战,尽快攻克洛阳和长安。
这就是安禄山的进攻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