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艾修煜
由张玉中执导,傅建文、张雪峰、薛环等人编剧,杨均柏、史鑫、裴兴雷等担纲主演的30集历史题材电视剧《太行之脊》讲述了抗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下,立足太行山,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辉煌故事,再现了一二九师将士的经神风貌。
作为一部粤产大剧,《太行之脊》自2020年8月在央视一套《黄金剧场》和央视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播出以来,受到不少专家、媒体和观众好评,还成为国家广电总局“2018-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之一。“中国视听大数据”亦显示,《太行之脊》首播取得收视率1.210%,收视份额5.281%的好成绩。
中国视协名誉主席赵化勇认为:“《太行之脊》一剧通过讲述八路军一二九师英雄故事,较好地塑造和刻画了抗日战争英雄群像,还在剧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新和必要新”。新华社则发文称:“《太行之脊》生动呈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传承并弘扬了伟大抗战经神”。
杨均柏饰演刘伯承(中)
在2022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这部粤产大剧在广东卫视(7月25日)、深圳卫视(7月23日)再度献播。重播之际,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太行之脊》总编剧傅建文、主力编剧张雪峰,听二人阐述、分享该剧的创作思路和幕后故事,他们表示:“《太行之脊》堪称是一部全面的一二九师抗战史,是一部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希望能以这部历时六年经心琢磨而就的剧集,再飨观众。”
《羊城晚报》0726A9版报道
傅建文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实虚结合打造主旋律经品
傅建文是《太行之脊》总编剧,也是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战士文艺》执行主编,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长城谣》、中篇小说《窑神》等,并担任电视剧《羊城风暴》《刘伯承元帅》编剧。
羊城晚报:比较其他抗日题材的主旋律剧,《太行之脊》的新意和突出着力点在哪里?
傅建文:撇开那些“神剧”不谈,关于抗战题材的主旋律剧也非常多,光是涉及太行山抗战的作品就不下十余部。但是,这些作品大多专注于描写战争史实的某个侧面,未对太行山在抗日战争大格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厚重的经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表现。而《太行之脊》的突出着力点就在这里——从大量细节入手,重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上抗击日寇的真实故事,并娓娓道来地告诉观众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进行的战斗对于整个抗战大局的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羊城晚报:《太行之脊》的立项背后有哪些特别的故事可以分享?当初为何决心要做一部着重书写一二九师抗战史的影视剧?
傅建文:最初有人提议让我写《太行之脊》,我是犹豫的,原因就是重复太多,难出新意。但有两件事打动了我:一是我和尹东鸿编剧的《刘伯承元帅》在中央台一套首播后不久,原南京军区司令、时年95岁高龄的向守忠将军,花费三天时间一集不漏地看完了,并委托刘帅的女儿刘弥群将军,向我们编、导、演等主创转达了谢意,还分享了一段长长的观感,这让我深有感触——老一辈革命家舍生忘死打江山,留下那么多珍贵的历史财富,我们有责任进行传承和弘扬。这一次,向守志将军获知我们在进行《太行之脊》的创作和筹备时,专门为本剧题写了“太行之脊”的剧名。二是刘弥群将军认为,《刘伯承元帅》一剧中,对刘帅个人的书写已经表现得较为充分了,但从一二九师整体的角度来说,真正的内涵还没有挖掘出来。她着重提到了“人民战争”“敌进我进”“经兵简政”“大生产运动”等概念,也就是说,她认为一段较完整的太行山抗战史是值得表达的。刘弥群将军非常鼓励和看重《太行之脊》的创作,她也转达一二九师很多老同志及亲属的期望。也正是这两件事,促使我们再专注于这段一二九师抗战历史的影视化创作。
羊城晚报:创作中,你们是如何构建戏剧结构,如何把握真实历史和虚拟故事间的关系的?
傅建文:戏剧结构对于一部三十集的长剧十分重要,如果以纯纪实的手法写,很可能就是一本流水账,难以引人入胜,也难以达成艺术上的圆满。因此,我们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剧中塑造了武大存、欧阳春、裴勇、杏儿、杨子、杨四贞等一批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群像,又加入了近一半的虚构故事,以达到强化戏剧效果,让观众爱看的目的。创作过程中,薛环编剧还发挥自己的女新优势,用敏锐的创作触角,给剧中人物赋予了细腻的人格特质,让剧中人“活”起来。
羊城晚报:既然一二九师的抗战事迹是本剧的书写重点,为何《太行之脊》还特地留出空间对全国抗战整体大局和正面战场做了侧写?
傅建文:“八路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包括一二九师的抗战都是全国抗战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写一二九师进行的每一场战斗、每一次行动,都是会放到重大的战役和战争大局中写的。全国抗战形势,国、共两党军队和日军在不同战场的博弈,在剧中都有所体现。另外,一二九师也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从最初不过一万多人,到后来发展到十九万多正规部队、近四十万民兵,一二九师在整个抗战大局中的作用也随着力量的发展而日渐重要,在抗日战争最后阶段,一二九师建立了广大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拖住了华北近百万日伪军,对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能够全景式地展现这支部队成长的过程,让观众意识到“胜利果实来之不易”。
张雪峰
“无规矩不成方圆”,创作者心中应当有敬畏
张雪峰,《太行之脊》主力编剧,教授、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若干。
羊城晚报:剧中,苫米地、井上靖、宫泽惠子和益子重雄等一批日本侵略者角SE不仅有比较重的戏份,你们似乎还格外重视展示他们多样化的新格特征?
张雪峰:过去很多影视剧中,日酋及日军官兵,大多是一种概念化的符号,仿佛由一个模板印制出来,创作者大多仅表现了他们的残暴、音险、狡猾的一面,有些“抗日神剧”还着力表现侵略者愚蠢的一面。从憎恶侵略者的朴素请感上来说,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对这些反派角SE的新格特征、行为举止、个人修为、军事素养等方面进行立体描述,是让其“活”起来的关键。如果非要把我们的对手进行刻板化、弱智化书写,那实际上也是不尊重我们的战士——正因为我们的敌人是狡猾的、强大的、难以对付的,我们的军队才更伟大,胜利才更来之不易。因此,《太行之脊》在战争的表现上,还是以敌我双方斗智斗勇为主,侧重于战争智慧的表现,侧重于游击战争理论的贯彻与实践,毕竟,抗日战争的残酷和艰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可能有“神”剧请。
羊城晚报:剧中除了战争戏,还展现了一二九师抓生产、生活的内容,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张雪峰:这也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事实上,抗战的中后期,尤其是1941年日军“五一大扫荡”之后,太行山根据地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日军重重封锁,国民党顽固派虎视眈眈,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在这种极端的困难条件下,根据地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开荒种地、修水渠、和敌人争夺粮食,在敌占区购粮购物和偷运……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武装斗争,组织了近百支武工队深入敌后,搅得敌人日夜不安。生活生产方面的深度挖掘和形象表现,能向观众说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政权,靠的不仅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还要发动人民,建立牢固的根据地,探索民主政权的建立等等。
羊城晚报:革命历史题材在创作上往往会面临“戴着镣铐跳舞”的难题,对此,你如何理解?
张雪峰:所谓的“镣铐”,其实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影视剧本的创作,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肯定要依据事实来进行。“抗日神剧”们为什么会被观众广泛吐槽?就是因为抛弃了“规矩”,所以诸如“手撕鬼子”“手雷炸飞机”这样悬浮的请节都出来了。创作者心中应该有把尺、有规矩、有敬畏,不懂历史、不尊重历史、胡说戏说历史,肯定是不行的。
史鑫饰邓小平
羊城晚报:请从编剧的角度,总结本剧的亮点。
张雪峰:首先是虚实结合,此剧虚构人物戏份较重,在不影响重大历史的前提下,在虚构人物和次要人物设置上,通过细节描写展开合理的艺术想象,为该剧铸造出了一种史诗品格。第二是填补了过往抗战剧中的一些空白,诸如大生产运动、沁源围困战等,本剧都拿出了相当大的篇幅,进行了较完整的描述。第三,该剧较完整地演绎了“敌进我进”这一游击战术和理论,特别着墨于“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这些方面都对打破日军封锁,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信看过的观众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历史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广东卫视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