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朝的军力,如果只对付农民军、或者只对付后金,都没有太大问题。
可惜明朝,不仅要应对罕见的天灾,还要两线作战,既不能做到攘外,也无法完成安内。
后金和农民军形成了事实上的互相配合关系。
李自成每到最艰苦的时候,后金总会及时出击。明朝军队只好分兵去应付后金。农民军就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为了对付后金,明朝有时不得不接受农民军的投降。比如,张献忠以善变著称,在他整个造反生涯中,多次投降朝廷,又多次反叛,他前后向明朝投降,多达十几次,有时甚至投降了十几天后就再次反叛。据《明朝那些事》中描述:
“张献忠诈降次数之多、诈降之频繁实在已到达了滑稽的、离奇的地步。”
另一方面,明军每一次集中主力击败后金,还没有来得及巩固战果,就会后院起火,农民军四处侵扰,明军只好回兵,来剿灭“流寇”。这就使后金获得了喘息的机会,时间不长又会卷土重来。
但崇祯皇帝却绝不愿意和后金和谈,他把与后金和谈看成是绝对无法容忍的耻辱。谁要敢提这个话题,就是卖国。
明朝末年,崇祯是否有可能避免亡国呢?我在之前曾经详细分析过:“攘外必先安内”,这可能是崇祯皇帝唯一可行的办法。
面对明朝末年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这种十分险恶的趋势,必须能够争取短暂的外部和平,放低身段与后金谈判,不惜暂时给后金一定的好处,甚至不惜做出重大让步,求得与后金的暂时相安无事。
大刀阔斧地进行官场改革,镇压一批朝廷上的政治老流氓,大力提拔年轻干部,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先集中经力解决农民军问题,关键是要想方设法给参加造反的老百姓留一条活路,尽快使国内稳定下来。
等到国内一旦稳定,国力有所回升。再集中经力使用、提拔年轻将领去攻打后金。后金之前得到的好处,不仅全部要让它吐出来,还要把它打残,一举解决边患问题。
但明朝末年,万历三大征,使国力消耗殆尽。再加上严重的天灾,百姓民不聊生,只好揭竿而起。朝廷丧失了基本的政治组织能力,官员大面积、系统新腐败,国内经济频临崩溃。即便如此,朝廷仍不愿放下身段,和后金谈判。
虽然国内十分困难,但如果没有外患,明朝军队彻底消灭农民军,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后金抓住了机会,不断侵扰,消耗明朝实力。他们虽然和农民军并没有约定战略配合,但他们和农民军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互相配合关系。
明军好几次几乎就要将农民军全部剿灭了,此时总有后金大军及时烧扰,从而让农民军的队伍再次壮大。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请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李自成B死了崇祯皇帝,从而使他立即成为明朝残余势力的绝对痛恨对象。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如果他能笼络住大多数的明朝旧部官僚, 为其所用,让这些明朝旧官僚去安稳人心,是有可能稳定局势的。
其实在当时,已经有很多明朝的大臣,准备投奔新的主子了。
但李自成不善于搞统战。他率军进入京城之后,其部将刘宗敏大肆拷掠明朝官员,将数百名明朝官员关押起来,严刑拷打,让他们按照官职大小交钱。据《明史 卷二百五十三》记载:
至三月,都城陷,景文死之,藻德、岳贡、瑜并被执,幽刘宗敏所。贼下令勒内阁十万金,京卿、锦衣七万,或五三万,给事、御史、吏部、翰林五万至一万有差,部曹数千,勋戚无定数。
吴三桂手上拥有明朝军队的经锐,本来是可以通过统战工作予以争取的力量。但最后李自成却和吴三桂大打出手,使后金坐收渔翁之利。
明朝一亡,后金和农民军之间再也不存在战略上的默契配合的问题。李自成成了后金和明朝残余势力共同打击的对象。
满清入关后,清朝一直标榜:
“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
加上一帮投降汉官的配合,不少明朝旧部被M或了。连吴三桂都幻想利用后金的力量,去消灭李自成。
清朝入关,很好地利用了汉族内部的民族矛盾,转移明朝旧部对满清的仇恨,使李自成成为明朝旧部最痛恨的对象。
不少明朝旧部和吴三桂一样,幻想利用后金的军力去消灭“流寇”。一些明朝的旧臣,就在这种心态下投降了清朝,充当了打击农民军的急先锋。
因此,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处于明朝旧部和后金的双重打击之下,完全失去了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