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元帅是德国历史上军队中的最高职务,从欧洲近现代的诸多邦国包括普鲁士以及之后的德意志,也仅只有140位元帅;而在阿道夫上台之后(1933年—1945年),在空前规模的战争时期,名将辈出的德国仅出现了27位元帅,可见在德国晋升元帅有多难。
包括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海因里希、霍特、霍普纳等等,要能力有能力,要资历有资历,其中古德里安更是被赞为“闪击战之父”以及“德国装甲兵之父”,不仅个人能力了得,而且还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但他最终也只是大将而已。
可能会有人说,戈林和保卢斯都能成为元帅,那德国元帅的含金量也不是很高啊?这里要搞清楚一点,戈林可是一战时期的王牌飞行员,有着击落22架敌机的纪录,并获得了德国最高级别的军事勋章——“大铁十字勋章”;而且是一战结束后德国空军的缔造者。
而保卢斯虽然有点名不副实,但好歹能力和战绩也算是不俗,不仅起草了巴巴罗萨计划,而且之后担任第六集团军指挥官后,一路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如果能顺利攻下斯大林格勒,那他晋升元帅也是没任何问题的。
奈何因后勤以及后援等种种问题,加上苏军实在是太顽强且部署周密,最终被层层围困;也就是在保卢斯走投无路之际,没等来救援,却等来了元帅的任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保卢斯能继续攻下斯大林格勒,或者是殉职,因为德国没有投降或被俘的元帅。
可以说,二战时期的德国,除了保卢斯是个例外,其他的元帅绝对称得上名副其实,比如布劳希奇、博克、凯特尔、赖歇瑙、维茨莱本、克莱斯特、凯塞林等等;那大将和元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资历那是必须的,能力肯定也是要顶尖的。
除此之外,还要有机遇和统筹全局的能力,隆美尔为什么能成为元帅?因为他一个人统筹了整个北非战场,虽然最终战败,但那并非他的缘故,由此可见隆美尔统筹全局的能力是得到了德军高层的集体认可的。
在德国诸多元帅中,除了投降的保卢斯外,要说还有谁是侥幸成为元帅的,那非曼施坦因莫属了。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别急,接下来就来看看为何说曼施坦因是侥幸。曼施坦因的能力的确很强,闪击波兰和闪击法国的计划就是他策划的。
此外,他指挥军队作战的能力也是极强,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施坦因得到了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6装甲军军长的职务,成为了其梦寐以求的指挥官职务。此后他率领军队不断向前冲,将“闪击战”的作战理念和装甲部队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后来他升为第11集团军司令,并指挥了克里木战役,其实克里木战役本来不算什么,最多也就算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而已,而且也并非曼施坦因不可,以德军前期的强势,换成其他德军将领,也能轻松打赢这场战役。
但是曼帅不走寻常路啊,原本阿道夫只是为了消除苏联对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威胁,准备进攻苏军位于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最大的海军、空军基地;但曼施坦因率领第11集团军表现活跃,不仅攻占克里米亚半岛,在苏军享有海空优势的请况下,击败3至4倍以上的苏军。
而后又击败了苏联派来的大量援军,而且还俘虏苏军17万人,并且还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利用超重型榴弹炮对塞瓦斯托波尔外围的诸多要塞阵地进行了攻击;造出来后基本就没用过的“卡尔”和“古斯塔夫”终于派上用上,这让大炮M阿道夫欣喜不已。
总之吧,在多种刻意和偶然的因素加持下,一场原本只是中等规模的战役,硬是被曼施坦因打成了大规模战役,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场战役是曼施坦因独自指挥的;所以在战后,曼施坦因成功晋升为陆军元帅,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元帅杖。
而反观其他和曼施坦因同级别的大将们,也不知道是没曼施坦因好运,还是没曼施坦因聪明,总之,不管立下再多功劳,始终距离升任元帅差一点;再如莫德尔那般后期升为元帅的名将们,虽然成为了元帅,但其中的危险和艰难,却也比曼施坦因大得多,说是九死一生也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