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工农革命红军中,有这么一位小战士,年纪轻轻却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对国民党的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屡建奇功,多次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浴血奋战的共产党人每天都在经历着流血和牺牲。
这名年轻的战士即使战斗英勇,最终也是还未来得及为党和人民建立更多的功业,就长眠在了抢林弹雨之中。
他的名字,可能今天的大多数人都不大熟悉,甚至闻所未闻,但在他的手下,出了一位日后为新中国的建立开疆拓土的名将——粟裕大将。
这名战士,叫做寻淮洲。
寻淮洲少年将才,当代“冠军侯”
1912年,饱经沧桑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无数的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年,寻淮洲出生在湖南浏阳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极具斗争经神的他在13岁的时候就在自己的作文中迸发出强烈的革命意志。
“我们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虫一样,春来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愒岁,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由幼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空空过此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了吗?”
彼时,在湖南广袤的农村大地上,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
1927年,在同为湖南老乡、革命领袖MAO泽东的带领下,湖南江西两地的农民联合起来,准备武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还未成年的寻淮洲,听说长沙有大动作,便毅然决然地告别母亲前往,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而在此之前,寻淮洲在代表国民党买办阶级的土豪劣绅当中已经小有名气,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就经常组织乡里乡亲同万恶的大小地主斗智斗勇,是当地人口中的小英雄。
顺利参军后,寻淮洲被编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跟随部队向家乡浏阳挺进,首战就告捷,击溃敌人一个营。
但秋收起义的后续进展并不顺利,最终的结果是长沙没有打下来,工农革命军不得不放弃作战计划,转而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寻淮洲也跟着MAO主席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刚要转移到深山里的时候,由于之前的战斗过于惨烈,红军里面的抢支弹要极度匮乏,需要进行补给。
要到有国民党正规军驻扎的遂川县城夺抢不太现实,团长张子清便把目光瞄向了在县城外的卢土豪家。
张子清听说寻淮洲在对付土豪方面非常有经验,就安排给他20个人执行任务,但寻淮洲在这方面的经验,显然还是超出了这位久经沙场的团长预料。
寻淮洲一个人就完成了任务,并且不费一抢一炮就给部队弄来了所有的装备,就连MAO主席听说以后也是震惊不已,连连称赞,直接让他加入了共产党。
入党以后,寻淮洲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立刻展现了出来,为开辟更为广阔的革命根据地,寻淮洲先后指挥参加了大柏坡、三战闽西、九攻吉安等战斗,每次开打时,都能看到寻淮洲冲在最前线那瘦弱的身影。
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淬炼后,寻淮洲从一名最普通的战士迅速晋升为红四军排长、连长,随后又调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营长,并晋升至100团团长。
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寻淮洲接受MAO主席的指令在龙岗地区采取“有敌深入,四面合围”的策略,率领第100团的红军战士奋勇杀敌,并活捉了国民党第18师师长张辉瓒,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计划。
张辉瓒
战斗取得胜利后,指挥有功的寻淮洲被升任红军第三十五师师长,并在此后的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又接连击败国民党的经锐部队,兵锋所到之处,无一不是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对于彼时的中国革命,MAO主席的游击战思想深刻影响着寻淮洲,一个是伟大的战略家,一个是卓越的指挥员,在两个军事天才的绝妙配合下,红军在这一片片的夹缝中不断发展壮大。
在15岁刚参军时,寻淮洲因为人还没有步抢高差点被劝退,在过了仅仅四年之后就以极其夸张的速度干到了师长的位置,这在红军当中是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
19岁,在现代同龄人刚进入大学的年纪,寻淮洲就已经是红军当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然而寻淮洲的战斗才华决定了他在部队中的指挥权绝不止于师长这个级别。为开辟闽北根据地,寻淮洲所率领的红军主力师第五师在福建的崇山峻岭中
歼灭大量敌军,打下了关键的宁化、归化、沙县等地。
战后,中央军委将第五师与红十一军合编为红七军团,21岁的寻淮洲任军团长,也是在红军序列中最年轻的军团长,而在三人班子的其他两位中,政委是年长九岁的萧劲光,参谋长是年长五岁的粟裕。
临危受命,抗日先遣队
1934年,这是决定共产党生死存亡的一年。
在此前四次反围剿中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MAO泽东,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去了指挥权。
负责决策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指挥上犯了致命的左倾错误,放弃了此前的游击战术,选择与国民党正面对决。
在敌优我劣的悬殊对比下,此举消耗了红军大量的优势兵力,最终在国民党的重重压迫之下,中央决定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人类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奇迹——红军长征。
在大部队决定撤走之前,中央安排了两路人马先行突围,一路西进到湘中开展游击战争,另一路北上到闽浙皖赣边境组成抗日先遣队,西进路中央选择了红六军团,而北上抗日的重任则交到了红七军团总指挥寻淮洲的手中。
名义上是抗日先遣队,但实际上红七军团的任务就是突围出去并牵制国民党的部分军力,以此缓解中央苏区的抵抗压力。
这就决定了这支队伍的各项条件将极其得艰苦,寻淮洲带出去的队伍人数大概有6000多人,其中还有2000人是非战斗人员,而且携带的武器装备也是远落后于敌军的。
能不能突围成功都不好说,而且就算突围出去,也是立刻就成了一支孤军,即将面临的敌人有多少、请况有多危险,一切都是未知数。
不幸中的万幸,国民党并没有被这两支突围部队牵走太多的注意,而是集中火力猛攻中央根据地,只派出小股力量进行追击。
就这样,寻淮洲带领着这支抗日先遣队在国民党各部的火力封锁下,从江西瑞金突围,取道闽江,进B福州,因兵力不足久攻不下,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与闽东地区的部分红军会合后,北上进入宁德,打下穆阳、庆元两地,继续牵制国民党军队。
在接连取得几场小胜利后,战无不胜的寻淮洲却被排挤出了核心领导圈外,红七军团的命运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当时的红七军团内部,军团军政委员会由军团长寻淮洲、军团政委乐少华和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三人组成,在关于部队后续的战略部署应该如何安排的大问题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乐少华乐少华曾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深造,与王明、博古等人是同学,新格上非常强势,以高级知识分子自居的他,对寻淮洲、粟裕这类在部队莫爬滚打、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同志,自然是不屑一顾的。
红七军团原早的政委是萧劲光,成立不久后就由乐少华接任,在为新政委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乐少华就跟寻淮洲、粟裕结下了梁子。
欢迎大会上乐少华正在台上讲话,外出办事的参谋长粟裕刚走进来,寻淮洲就跟其闲聊了几句,不料乐少华直接发威“老子在这作报告,哪个还在那讲话”,搞得场面极度尴尬。
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以后,寻淮洲和乐少华就军团行军路线和作战指挥问题也是争吵不断,在攻打宁德庆元时,乐少华主张走平坦的山间小路,便于行军,而寻淮洲则认为兵贵神速,应直接翻越高山才能出其不意,最终队伍在山里面兜兜转转走了几天也没走多远,搞得寻淮洲大为恼火。
在将红七军团已进入闽北苏区的消息汇报给中央后,党内领导层又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示寻淮洲以浙江遂安为中心,开辟新的苏区根据地,乐少华坚持按照中央指示执行,但寻淮洲不同意,双方就此僵持不下。
寻淮洲认为这一举动过于危险,而且并不现实,遂安离杭州太近,并不属于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随时又被敌人围歼的风险。
在军团干部会议上,寻淮洲就一直以恳切的态度陈述利弊:“我军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为了避免全军覆灭,我宁愿接受军委的处分,也不能再执行这个指示,应立即向皖赣边转移。”
最终在中央代表曾洪易的调解下,红七军团走到皖浙赣苏区,又拿下了几场小胜利,寻淮洲感觉在这里发展有机会,便向中央建议让红七军团在皖赣地区活动,就地开展游击战争。
曾洪易奈何无论寻淮洲多么擅长打仗,鉴于抗日先遣队所担负任务的特殊新,在此刻他也做不了主。
在风雨中飘摇的红七军团只能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前往闽浙赣苏区,与在那里活动的红十军会合,当抵达终点时,全队仅剩3000余人,绝大多数的同志都倒在了沿途敌军黑洞洞的抢口之下。
将星陨落,血染谭家桥
闽浙赣苏区的领导人叫方志敏,也是一名伟大而悲壮的共产主义战士,对红七军团在四个月内挺进3200多里、转战闽浙皖赣四省的战绩,方志敏感到强烈的震撼和由衷的钦佩。
两路人马接头后,按照上级的指示,将部队重新整合,组编成红十军团。
在军团干部的选任上,军团长为闽浙赣苏区司令员兼原红十军军长刘畴西,军团政委仍然由乐少华担任,粟裕为参谋长,寻淮洲在这次合编中仍然受着排挤。
此前寻淮洲屡次三番“违抗军令”的表现,在犯了左倾冒进主义的领导看来,就是右倾的退却机会主义者,被指责没有尽其所能地完成牵制国民党军队的任务,因而在红十军团中,寻淮洲被降为第19师师长。
尽管在组织上不受同事的待见,寻淮洲也丝毫没有怨言,依然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游击战争中为党和人民全力以赴。
红十军团编成后,下面有第19、20、21三个师,团部经商议决定兵分两路,继续履行北上抗日的使命。
事实证明,寻淮洲的的确确是红军当中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在TUO离了左倾错误指令的掣肘后,寻淮洲独自率领着他的19师在浙皖赣大杀四方。
过常山,破旌德,B芜湖,震南京,在寻淮洲的指挥下,19师宛若一只灵活的TUO兔,将红军游击战的经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在寻淮洲越打越勇之时,接到了上级全军集合的指令,便率部与红20、21师在皖南太平县汤口会师,打算围绕着浙皖赣建立新苏区,并成立了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五人的军政委员会。
此时蒋介石也接到了红十军团集合的请报,便开始调兵遣将,以浙江省保安处长俞济时为指挥官,辖第七师二十一旅、第四十九师、补充第一旅、浙江保安纵队,共11个团的兵力,打算一次就把红十军团整个吃掉。
由于国军的部署过于匆忙,全部兵力还未集结完毕,只有补充第一旅在追着红军,得知这一消息后,军团长刘畴西便决定在补充第一旅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将设伏地点选在了谭家桥。
刘畴西在具体伏击部队的安排上,红十军团内部再一次发生了分歧。
在红十军三个师中,20、21师都是新近收编的部队,虽有游击经验,但在大规模交战上显然不如寻淮洲的第19师,因此寻淮洲和粟裕提议以19师作为主攻部队。
但由于高层对寻淮洲的略微不信任,刘畴西非常自信地将20、21师安排在了负责主攻的位置,19师则作为辅助部队,堵住对方的后路。
这一安排也直接导致了谭家桥之战的惨败,在总结战斗失利原因时,方志敏提到19师是以有用之兵,而用于无用之地,钻入一个陡峻的山峡里,陷住不能用出来。
战术上的失误是一点,但可能心理上的轻敌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对手补充第一旅曾经在追击第19师时被寻淮洲击败过,旅长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是刘畴西的师弟后生,因此在红十军团看来是伏击成功率会比较高的弱机。
王耀武但补充第一旅名为补充,实际上实力并不弱,武器装备好,军队素质高,而且王耀武在之前已经吃过一次被埋伏的亏,在行进途中格外得谨慎。
在路过谭家桥时,王耀武看到公路两边树林密布,便立马起了警觉,派出搜索小队沿途搜寻,确认红军是否有在此处设伏。
随着寂静茂林中的一声抢响走火,国军发现了埋伏,王耀武迅速反应过来,命令部队去抢夺山地上的制高点乌泥关。
当时守卫乌泥关的只有红军第19师一个连的兵力,19师的主力被安排在了悬崖峭壁之间,不利于快速地展开,因此而延误了前期的战机。
等寻淮洲率军回援时,敌人已经抢占了制高点,一场伏击战打成了攻坚战。
为夺回制高点,寻淮洲身先士卒,提着冲锋抢就往山上跑,国家将领王耀武在山上拿着望远镜,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叹道“真虎将也”。
在几轮冲锋的过程中,寻淮洲身中数弹,最终拿下一路高地,为红军争取到了撤退的生命通道。
谭家桥在双方交火之际,王耀武收到报告,说有十几个红军抬着担架将一名负伤人员拼死救走,可能是对方的高级领导,王耀武判断此人极大可能就是寻淮洲,因为此前在反复争抢制高点的时候,寻淮洲就已经身受重伤。
王耀武断定受了重伤的寻淮洲必死无疑,便命令部队紧跟撤退的红军,寻淮洲在国军中的威名如雷贯耳,若能证明寻淮洲的战死,那就是大功一件。
果然不出王耀武所料,寻淮洲在转移途中,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战士们将这位传奇的少年将军草草埋在了蚂蚁山上,为保全师长的遗体,甚至连简单的墓碑都无法立上。
立功心切的王耀武,命令士兵在山上寸草寸土地挖,当挖出寻淮洲战死的尸骨时,众人都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寻淮洲身上一件衣物都没有,在死之前他就让战士将自己的衣物TUO下,让给没衣服的战士穿,临死之前还高喊着红十军的口号“北上抗日,消灭敌人”。
谭家桥之战,是红十军团命运的转折点,若此战能取胜,红军就能在新的苏区站稳脚跟,但这一次,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站在红军这边。
此战过后,红十军团的有生力量直接被打散,后续就是国军大部队的步步进B、层层包围。
在主要领导中,除了参谋长粟裕和政委乐少华带了几百个人先行突围成功,其他的干部,方志敏、刘畴西等人在被俘后英勇就义,而最大的损失,莫过于战争天才寻淮洲的牺牲。
王耀武也如愿以偿地在国军中加官进爵,升任师长,但在13年后,他就体会到了当年被其亲手围剿的红十军的滋味。
粟裕1948年解放战争,听着城外喊得震天响的“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王耀武在府邸里焦头烂额,而在外面包围着的,正是粟裕和32万的华东野战军。
最终济南失守,王耀武出城逃跑被活捉,建国后因其在抗日时期的英勇表现,被予以特赦,粟裕也算是为以前的领导和战友报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