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周、秦、汉三代所站的位置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上,三朝的策略不同,收到的结果也不同。但是在王莽的大将严尤口中,这三朝的政策都有问题,只能算作“中策、下策、无策”。那么按照严尤的意思,到底什么才是上策?
中原王朝和匈奴之间的交往,历来都是红SE、粉SE和绿SE交织的。红SE即血与火的征战,粉SE即和亲外交,绿SE即经济上的收买和补助。实际上,也曾有一个机会,可以用“黄SE”来解决问题。可让人遗憾的是,最终当时的统治者没有用出“黄SE”来,不但没把匈奴搞定,还把自己搞死了。这个机会,就是新莽时期,统治者大家都熟悉,就是篡位之君王莽了。
王莽篡位称帝后,如何解决和匈奴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必须要面对的事请。西汉之时,由于汉武帝、汉宣帝的持续打击,匈奴的势力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北方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此时的匈奴,早就已经臣服于汉王朝。汉王朝给他们的那些重要的单于都进行了册封,并且颁给敕书和印信。在西域诸国中,汉朝的册封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如何收服西域的人心,就成了王莽篡位之后,一个本应该非常重视的事请。
然而王莽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汉朝外戚,很不幸地沾染上了士大夫那种目空一切的作风。对于西域各国的关系,他处理得非常潦草。他先是通告各国,自己的新朝已经取代了汉朝,然后要将他们手中汉朝的敕书和印信收回,换成新朝的敕书和印信。西域各国对于中原谁当皇帝,并没有太大的意见,只要保持他们自己的地位就行。可是谁知道敕书和印信换回来之后,他们却发现自己的职务被降低了!原来他们都是“王”,而如今都成了“侯”。尤其是匈奴的单于,他们的印章也从“玺”变成了“章”。这一字之差,可真是谬以千里!匈奴单于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不再臣服于王莽。而王莽则莽撞地处死了匈奴留在自己这里的质子,导致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新匈关系破裂后,王莽首先想到的是剿灭他们。他从国内征调三十万大军,从十二路出击,准备三百天的粮草,势要一举荡平草原!然而稍微懂一些历史常识的人就知道,这样的军事行动是不可能的。这样规模的部队是可以征调齐全的,但是粮草却是绝对征集不齐的。三十万大军,即使没有任何浪费和损失的话,粮草的供给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根本无法满足的。但是王莽作为皇帝,说出话来又有着无可置疑的权威新,别人很难质疑。于是,大将严尤就说了一段话试图来提醒王莽,此事不可行。于是便有了“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的说法。
严尤的话,大意是这样的:自打有了匈奴这些人,周朝、秦朝和汉朝,都和匈奴打交道。但是,这三个朝代没有一个能够使用上上之策的。周朝人对匈奴,就是赶走了事,这是中策;汉武帝时期,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深入匈奴腹地打击他们,虽然成功地征服了匈奴,但是自身耗损也大,所以这是下策;秦朝为了防备匈奴,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结果匈奴是挡住了,但是秦朝的国力也耗光了,所以这是“无策”,根本不能叫办法。如今新莽天下天灾频仍,西北尤其厉害。在这种条件下,要征调那么多士兵和粮食,是不可能的。到时候即使把民力耗到枯竭,也一样无法完成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谁先到了谁先出发。而严尤我作为臣子,希望能够深入匈奴追击敌人的头目!
仔细分析一下严尤的话,就能发现他的论调是极端矛盾的。他推荐的谁先到了谁先出发、深入敌人腹地去打击匈奴,不正是汉武帝所采用的策略吗?这不是下策吗?为何还要采用?其实,严尤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暗中讽刺王莽呢。
其实一些严尤没有说到的话,才是这次谈话的重点。中原对匈奴,周朝是驱逐,汉武帝是打击,秦朝是防御,三者都不是好办法。但是,就真的是没有上策吗?实际上是有的,那就是西汉汉宣帝后期开始的那种和平相处的策略。汉朝以一个王爵的虚名,再加上金银财帛的赏赐,就成功稳住了匈奴,赢得了近百年的和平。只要王莽照着做就行了,就如同抄作业一样简单。但是偏偏王莽就是非得傲慢自大,非得挑起和匈奴的战争!这种做法,比秦朝的“无策”还要等而下之!但是,这个话他实在是不好说,毕竟汉家的天子,是王莽给毒死的。他如果非得要王莽采用西汉中后期的策略,就相当于否定了王莽做天子的合法新。到时候他,恐怕也难以逃TUO一杯毒酒的命运。所以,他只能委婉地说话,希望王莽能够醒悟。
然而,王莽最后也没有听懂严尤的弦外之音,最后仍然固执地发兵征讨。但是即使到了后来,王莽和新朝都一同覆灭了,这场仗到了最后都没能打起来。至于为何王莽要这样折腾新朝和匈奴,这个原因真的不好说。但是严尤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后来的历史证明,中原王朝想要不再周边异族身上花太多力气,和平共处是唯一的选择。由此可见,王莽的水平真的是一般,政治头脑甚至不如一个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