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秋天,为了开辟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基地,杨成武奉命来到了冀中根据地展开工作,并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主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和恢复冀中平原的抗日根据地。
冀中抗日根据地位于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和沧州之间,周围有平汉、津浦、石德等4条铁路公路干线。
冀中抗日根据地就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钉在华北日军占领区中间的一个钉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冀中一直都是华北日军重点“扫荡”的目标。
杨成武在杨成武到达冀中之前,大部分根据地都沦陷成为了敌占区和游击区。
地道战是冀中人民坚持平原抗战的一项伟大创举,是坚持平原游击斗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杨成武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于是挑灯夜战,很快撰写出了《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一文。
这篇文章集中了冀中地区的军民智慧和对敌斗争的经验,成为了广泛开展平原地道斗争的指导新文件。并于1945年1月作为秘密文件,上报给晋察冀军区和中央军委。
日军在冀中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冀中平原很快就形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这些冀中平原抗日的地下堡垒,随即让日军陷于处处挨打、举步维艰的境地。
从日军绘制的指导士兵如何寻找地道入口的教材中,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日军在屡遭打击后,企图寻找破解八路军地道战的方法。
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杨成武领导冀中军民在与日军的斗智斗勇中,使地道战日臻完善,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观。
地道战地道战的威力,也深深地吸引了这位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杜轮上尉。《杨成武回忆录》一书中记述:“杜轮钻几个地道后大谈观后感,一方面称赞这种地道修建得巧妙,另一方面却对于这样的土地道能否抵挡住日军重火器的攻击,持有怀疑态度。”
但是,冀中军民很快便让耳听为虚的杜轮上尉有了一次眼见为实的经历,杜轮到河北任丘县皮里村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司令部驻地参观时,因特务告密,2000多名日伪军对皮里村突然包围袭击,杜轮被迫钻入了地道。
为了抓住美国人杜轮,日军可谓是费尽了心机。在找到了4个地道口后,敌人用挖掘、水灌、烟熏、释放毒气等方式,但这一切不仅枉费心机,更是陷入了八路军地道战的打击之中。
杨成武得悉日军突然袭击皮里村,立即调集了几个县的八路军游击队和民兵,从四面八方紧急驰援,日军见势不妙,迅速向河间撤退了。
《杨成武回忆录》一书中是这样记述当时的请景的:“皮里村地道战胜利结束了,敌人伤亡了几百人,我们只伤亡了一老一小。杜轮钻出地道,亲眼看见村里横七竖八的敌人尸体,惊叹不已。”
杜轮后来在冀中平原的时候,每到一个村子,首先要问这个村子里有没有地道,以及自己居住的房子内有没有地道口。只有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他才放心地住下。
神奇的地道战,使冀中军民抵御了日军残酷“扫荡”的严冬。
1945的春天,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林铁和副政治委员李志民接到了中共中央发来的“削弱日伪,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大解放区”的指示,于是就率领冀中军区的将士们走出地道。
在这辽阔的大平原上,在这无垠的青纱帐里,在这浩淼的白洋淀中,杨成武根据冀中平原的地形特点,领导冀中军民运用水上游击战、地雷战、村落战、青纱帐战、空通破击战等战法,陷日寇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日军在《华北治安战》一书中记载:“以冀中地区为根据地的八路军,改变了过去利用坑道的战术,于6月10日一齐发动攻势,使警备津浦、石德路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前线守备部队遭到了严重损失。”
杨成武在杨成武的指挥下,冀中军区部队又连续进行了春季、夏季攻势作战,先后发起了安饶、任河、文新、子牙河东、大清河北等战役。
经过一系列战役,使冀中根据地和游击区迅速扩大到北达平津近郊外、南越沧石公路、东抵渤海湾、西至平汉线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八路军进行大反攻的战略基地,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谱写了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