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钢刀九十九,斩尽胡儿方罢手”这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刘伯温写的一首诗歌名叫《烧饼歌》,这首诗歌或许没有唐诗宋词那样措辞严谨,辞藻华丽,但是却能看出作者的家国意识。作者刘伯温是一位生于元末,长于元末但却成于明初的人物,在历史上我们更习惯叫他刘基。他的一生为朱元璋的明王朝建立了汗马功劳,政治,军事,天文,文学他几乎无不通晓。
刘基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原本选择归隐的他,在看见朱元璋的时候,即使年过半百,也选择重新出山,出山后的他,一心辅佐朱元璋,为明朝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中便有这样一条“斩龙脉”,在古代的中国帝王被视作龙的传人,而“龙脉”被视作冲撞帝王之物,被历朝历代的帝王所忌惮。在明朝的时候,作为开国元勋的刘伯温斩了数条“龙脉”,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生长于元末的刘基
刘基字伯温,他出生于1311年,这一时期的华夏大地被元朝所统治,1333年,这一年二十三岁的刘基一次就考中了开始了他的仕途,此时二十三岁的刘基满怀抱负,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在古代仕途当中,一举高中是富有才能的象征。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才智过人的刘基却没有在元朝得到能够张扬自己才赋的机会。
高中进士的刘基,在家闲居三年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正八品的县丞职务。这对于满腔热忱的刘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或许是古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一个特质,也或许是刘基自身所带有的一种气节所在,即使官职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他也依旧在入仕之后勤政爱民,整顿吏治,对于所在县衙进行整顿。
生于乱世,这样的安稳做官生活也只维持了五年,在这五年当中刘基给百姓带去了安稳的生活,但同时他自己的生活却变得危险。因为他的勤政,整顿民生导致相当多的地主豪绅无法再依靠强取豪夺维持,他们对于刘基的厌恶促使刘基的生活也变得不再太平。
不得已的请况下,刘基选择回到家乡青田,再一次地过起了闲居的生活,两年后再次被征召,而这一次的征召结束了刘基在元朝官场做官的心思,1345年,刘基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归隐生活。归隐的生活只过了短短的五年,已经50岁的刘基遇上了他后半生,一直都为之效力的帝王,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而刘基也在之后,一直辅佐在朱元璋的左右,最终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
尽心尽力辅佐帝王
刘基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大家都习惯叫他刘伯温,而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他也为明朝的天下付出了许多,朱元璋从农民到帝王,刘基也从落魄士人到开国元勋。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末年分崩离析的社会,百姓的生活在这个时期也安定了下来,然而,为了国家的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讲究,帝王是龙的传人,是在这个世界上最为尊贵的人。
相信很多人一定听说过“龙脉”,是的,在古代“龙脉”在人们眼中是一种可以和帝王之气相抗衡的事物,帝王是龙的传人,顾名思义,龙脉及龙的血脉,在明朝,龙脉被视为对于明朝统治极其不利的存在,于是刘伯温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代替朱元璋斩龙脉。
斩龙脉
据记载,刘伯温在世的时候,一共斩了99条龙脉,其中就有江苏无锡的龙山,在龙山斩龙脉的时候,刘伯温并没有采取非常鲁莽的方式,反而是通过无锡当地的百姓一起将龙脉不知不觉地就“斩”断了,一定会有人很好奇,刘伯温究竟是通过怎样的一种方式将龙脉斩断。
刘伯温前往龙山斩龙脉时,朱元璋并不赞同他的做法,帝国建立之初,朱元璋认为,刘伯温的说法简直是一派胡言,这个时候的刘伯温为了国家的发展,只能自己一个人去往龙山斩龙脉,但是自己的力量终究太过于渺小,于是他开始发动无锡人民,通过教会无锡人民怎样制作泥人,进而将龙山的泥土全部挖掘出来,这样一条龙脉就被斩断了。
除此之外,还有黄河区域的龙脉,在明朝,被定义为龙脉的地方有很多,而刘伯温就奔波在这些地方斩断龙脉,维持大明王朝的国运。
所谓龙脉,只是当时的人们处于封建社会,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怀着一种敬畏,以及害怕心理的产物。
在现在来说,龙脉也就是一座山的山脊,因为山脊处突出,所以在当时人们称之为龙脉,而我们回顾刘伯温斩龙脉这一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刘伯温所谓的斩龙脉,实际上是通过斩龙脉的形式,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就像是无锡龙山的人民那样,通过捏泥人的方式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些都是刘伯温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军事家,他的聪明才智,正所谓“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而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离不开像刘伯温这样的人。
小结
刘伯温之所以会获得这些评价,是因为他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元朝,并且在元朝建立后鞠躬尽瘁的为国忧思。一位贤明的帝王,肯定也离不开一位贤明的臣子,或许对于朱元璋来说,刘伯温可以说是他的左膀右臂。
从刘伯温斩龙脉的事请,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便是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一个人需要发展,是离不开人民的力量,国家需要人民的支持,才能真正地繁荣兴旺而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需要在社会当中去历练自己,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