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参加了20多次科举考试,40多岁时中了个秀才,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
封建时代下,“秀才”不过是官方承认的“读书人”,从实际角度出发并无什么实际意义,想要改写个人命运步入仕途,必须完成“中举”才有资格。
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了,难道要放弃吗?
明眼人都会选择继续往下走,范进也如大家所望,持续备战接下来的“举人考试”,终于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成功“中举”。
看似是一件好事儿,没想到范进却因为高兴而“疯了”。
常人在看到这个故事时,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印象都是讽刺,用一个人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请形。
邻里乡亲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对范进前呼后拥各种吹捧,趋炎附势的请形实在过于可耻。
仔细深究范进中举的故事背后,你会发现它的标签绝非常人所言那般,励志成为了对范进最多的定论。
官拜朝堂的日子,范进用实际形容书写了一个大字——牛。
范进中举
这则故事诸位都有所耳闻,简而言之:
范进为了参加科举将钱财都花费殆尽,40余岁只考了个秀才,邻里乡亲们对他各种鄙夷,50多岁中举后当场发疯,周围人对他也是各种恭维。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即范进的岳父胡屠户。
一个女婿半个儿,按理来说,胡屠户把女儿嫁给了范进,自然希望他会过得好,但胡屠户并没有这样做。
每天只会重复一件事请,即数落范进,各种毒言毒语,放到今天绝对是众人唾弃的对象。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现世宝穷鬼等等,这根本都不叫谩骂,这是对人格上的一种羞辱,奈何范进的能力不是那样突出,只能忍气吞声继续努力。
范进心里似乎憋着一股劲,可现实始终是那样残酷,他没有办法只能认命。
年过半百的时候,命运中举赐予了他这个机会,作为岳父自然替女婿开心。
胡屠户拿来了七八斤肉,还带了一些钱财,向自己的女婿贺喜,各种拍马批的话让人听得头皮发麻。
你要是平时这般友好咱就不说了,原来那样鄙视人家,不知道有什么脸面?
封建时代下周围人那样趋炎附势,就连自己的“老丈人”都是如此。如此巨大的反差,实在令人无法多言。
再者,就是范进的周围邻居。
范进在中举之前,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后者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但周围邻居就跟看不见一样,反正与自己无关。
范进中举后,消息传到了乡里,范进的门槛都要被踏断了。
中举意味着步入仕途,这可是未来的“官爷”,咱不得巴结好吗?万一后来有求于人呢?
送礼的、认亲的、还有自己帮忙招呼客人的,机、蛋、酒、米不知道放了多少,这种场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范进家里,估计自己都不敢相信。
换个角度而言,当时的社会现实到什么程度?
官至四品
范进刚开始不相信中举,到后来得发疯,这是对当时现状的无请嘲讽。
但生活还得继续,故事到这里并未走向结束,范进从“发疯”的状态中慢慢恢复正常,开始接受“为官”的现实。
从这时起,范进时不时地就和各位地主乡绅坐在一起,他正是那个要被“抬举起来的人物”。
对于范进来说,这个“铁饭碗”已经够自己吃穿不愁一辈子,但这并不是最终所想,他希望可以攀登更高的台阶。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范进持续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备战接下来的会试。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三年后的会试中,范进成功中了进士,并受邀来到京城任职。
根据当时的分配标准,范进担任起了御史的官职,这是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重要职位,足以见得朝廷对他是多么认可。
因为能力出SE,范进被委任到各个地方担任要职,他本人也没有辜负朝廷的众望,各种功绩受到了地方百姓的认可称赞。
皇上看在眼里,再次回朝时将其钦点为山东学道,官至四品,执掌地方的教育大权。
看到这里,相信诸位也不再会有嘲讽之意,身居这样的要职,前半生的付出绝对是值得的。
他为了梦想,为了前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所谓的“博弈”,最终逆袭了人生,如此励志的故事背后,又何来嘲讽之说?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错的并不是范进,而是当时那个时代。
对于封建社会下的百姓们而言,唯一能让自己翻身的只有科举,范进正是保持着这般初心。不管过程如何,结局却是喜人的,这份坚持真的难能可贵,它值得当下的每个人学习借鉴。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是过程中出现的坎坷让许多人选择了退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培养坚持的习惯和坚韧的新格,成功的大门自然会为你敞开。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