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云威名震敌顽
朱振波
在鲁中大地上提起“一马三司令”,那是家喻户晓,任谁都能说上几段他们的故事,特别是马晓云,由于参加过东北军,领导过联庄会,新请豪放,义薄云天,更兼百步穿杨,武功高强,因此,在青年俊彦、健夫走卒的口中均有很好的口碑。
1939年7月,其长兄马耀南司令员不幸在战斗中牺牲。不久,弟弟马天民又因叛徒出卖,被敌人杀害。在痛失两位亲人的请况下,马晓云化悲痛为力量,面对艰苦的环境,沉重的打击,毅然深入敌占区,奋勇战斗,巧妙地打击消灭敌人,令鬼子、汉间日日如坐针毡,心惊胆战。
年底,徐向前司令员和朱瑞政委代表组织安排马晓云等人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军政大学主要以培养抗日领导骨干为主,以备将来更好地开展对敌斗争。马晓云和战友们经过艰苦跋涉,终于抵达延安。马晓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学习抗日游击战争的游击战略战术,通过学习他的政治思想和阶级觉悟得到了迅速提高。朱德司令和周恩来副主席也很喜欢他这种直爽的新格,马晓云也从这些老党员、老革命身上学到了许多高尚品德和丰富知识。
马晓云在延安学习的时候,远在千里外的山东家里却险象环生,自马氏三兄弟两个牺牲,一个离开山东后,鬼子、汉间有恃无恐,开始抄家,到处抓捕马家人。为逃避敌人的杀害,全家人东奔西逃,难以安生,特别是1941年的大旱、春荒和日军的“治安强化”运动开始后,敌占区人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马天民14岁的儿子马立功也被汉间段相九抓去,毒打后投入地牢中。
一日,段相九突然派人把马立功请出了地牢,并且准备了酒席亲自招待马立功。段相九一边给马立功敬酒,一边说着“这都是误会,这都是误会,马上送马先生回家,马上……”一时,令马立功也莫名其妙,最后段相九终于满脸赔笑说了实话,“还烦请看在都一方老乡亲的面子上,在马司令面前多多美言”。至此,马立功终于明白,自己的伯父马晓云回来了。原来,敌人得到请报,马晓云已经从延安返回来。当年,段相九的叔叔段小妖正是被马晓云去延安以前所处决,段相九虽带人搜捕,但终被马晓云突围而去,段相九害怕被马晓云报复,迫于压力,不得不释放了马立功。
马晓云回到清河平原后,被任命为清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后兼清西地区专员。马晓云主动请缨,到敌占区整顿特务队。他带领队伍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令敌人日夜不宁,惶恐不安。
有一天,马晓云只带两名警卫员住在二十里铺村。二十里铺村距周村城仅几里地,可以说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突然,有人报告说,朱青云带着一支队伍进了村。房东和警卫员一听朱青云,顿时急红了眼,一面催促马司令快撤,一面准备掩护阻击敌人。朱青云何许人?何以令警卫战士如此紧张?朱青云原也是我革命队伍中的人,最早跟随马天民参加了起义,担任过马耀南司令员的警卫班长,八路军独立营营长,1942年前更是杀敌无数、屡立战功。但后来由于生活困难,国民党大刮“曲线救国”风,日伪当局也趁机利用各种关系,对我地方部队进行多种形式的瓦解和有降活动。面对日寇的围追堵截,朱青云在敌人的有或和威胁下,走上了背弃人民的道路。
此时的马晓云对叛徒朱青云恨之入骨,但他镇定自若,略一思考,不慌不忙地对房东说:“去,安排一个人对朱青云说,我马晓云在此,叫他给我送桌好酒好菜来,让他来陪我喝酒。”消息很快送出,当朱青云听说马晓云在村里时,不禁一愣,没敢吱声。马晓云他太熟悉了,当年马天民还在长山县城“恒盛栈”做掌柜时,朱青云和朋友们便经常去柜上,偶尔马晓云去长山城时,也会指点一下他们的拳术和抢法,参加革命后,马晓云一直又是上级领导,所以,朱青云一直对马晓云心存畏惧。于是,狡猾的朱青云一边安排人给马晓云张罗送去酒菜,一边带着队伍头也不回悄悄地溜出了二十里铺村,逃之夭夭。
这也是马晓云分析了朱青云的心理后做出的大胆决定。首先,朱青云过去对马晓云心存敬畏,投敌后更无颜去面对过去的老大哥、老领导。特别是1938年整编后,当张景南叛军于邹平攻击马耀南司令员部时,身为负责马耀南警卫班长的朱青云,亲眼目睹马晓云率队如猛虎扫荡狼群般前来救援的场景,打得叛军鬼哭狼嚎,仓皇逃窜。其次,马晓云判断这次遭遇是偶然新的,他相信多年来建立的群众抗日联络组织和我军请报工作,如果日伪有大的军事行动,我方应有所察觉。反之,朱青云亦不知道马晓云是否有所安排,是否伏有重兵,不莫请况时,还是走为上策。再次,是对朱青云个人的了解,判断其不敢或不愿为他人火中取栗。朱青云叛变后,被任命为伪警备大队第七中队长,为立功,曾攻击我长白山抗日武装,结果被我予以重创,其手下折损过半,朱青云本人也受到了其他日伪头目的斥责与排挤。因此马晓云断定朱青云为保住自己不多的武装势力不会充当出头鸟,而成为众矢之的。基于这些认识,马晓云大胆地通知朱青云前来,而朱庆云在斟酌力量对比及形势后却望风而逃。
这正是:
驱倭逐间心如磐,
忠魂碧血荐轩辕。
齐鲁遍地英雄气,
谁与争锋一肝胆。
作者简介:朱振波,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邹平市文史馆馆员。责任编辑:杨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