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代,法制的健全和处罚的严厉,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因为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对于一个政府威信的树立过程。只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才能让广大百姓产生认同并信服。所以古代在执行死刑是一件大事,甚至有时候在处以砍头的时候,会在大庭广众下执行。
在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是由士卒把犯人押到刑场,在台上站定,脖子后擦着写满罪名和名字的牌子,待行刑人员核对身份后再进行死刑。可是为什么犯人被砍头的时候是跪着的?为什么他们甘于乖乖地受死呢?其实这里面有3大原因,让他们不得不跪。
古代死刑的执行过程
现代人对于古代死刑的了解,大多是从影视作品中而来。死刑犯被定罪打了红勾以后,迎接他们的大多时漫长的等待。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秋后处决”,意思也就是等到某一时间一起受死。
在死刑的前夜,通常犯罪人会迎来这辈子最后的一顿丰盛晚餐。现代犯人的最后一餐相对人新化,通常会问犯人想吃的东西。在古代就不同了,因为这个饭钱有的是官府的开支,所以吃什么不是犯人说了算,可能只是寡酒肥肉意思一下。
另外执行死刑通常选在午时三刻,因为根据M信的说法,午时阳气最重,可以去除邪秽。即使清晨把犯人押到现场,也要等合适的时辰才能行刑。
经过焦急的等待,时间一到,先是放炮开场,在一番繁琐的必要流程后,犯人就位。这时身穿大红衣裙的刽子手上场,通常他们会给犯人灌酒,自己也喝一碗以增杀气。砍头之前,也许他们还会说几句场面话,然后就是一刀下去,人头落地。
行刑完毕,通常会有仵作验尸,之后就是官差离场,家属收尸的一系列流程了。但其实在这大肆宣扬的行刑过程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演给围观百姓的一场戏。
除了彰显朝廷的威严不可侵犯外,还暗含警示作用,即如果犯罪,身首异处就是下场。从这可以看出,为什么犯人被砍头的时候要跪着了,不是他们想,而是不得不跪。即使他们不敢下跪,但总有办法让他们就范的。
不得不跪的三大原因
既然要杀一儆百,那么除了行刑的仪式感外,犯人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或者说如何让犯人表现出恭顺和认罪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流传了千年的经验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从捆绑犯人的方式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当时的死刑犯的绑法和平时不同,讲究背后一朵花,两肩各一朵。这种绑法可以保证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挣TUO。甚至有的犯人会被施加手段,让他浑身无力,乖乖跪下受死。这也就是第一个原因——从官府的角度要他不得不跪。
作为行刑官来说,自然也不希望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出纰漏,影响自己的政绩。所以他也会让狱卒或者相关人员使用其他手段,保证行刑的圆满完成。对于一些身强力壮,或者有武艺在身的,他们不会用普通的绳子而是用牛筋捆绑。
另外如果有人桀骜不驯,他们可能会提前把犯人饿上几顿或者暗中下要让他们浑身无力。如果发现犯人在行刑时可能不跪的,也可能提前打断他们的双腿,免得破坏了下跪受死的规矩。为了官员自身的便利,这算是第二个原因。
当然其中犯人自己的原因也是有的,在被判处死刑的人中,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罪行心知肚明,如杀人犯或者江洋大盗这些人,他们明白自己难逃一死,所以对于砍头的结果并不意外,或者说落网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了罪轻也是死罪。所以这些人相对地抗拒较弱,当然如果顽固不化自然有更加歹毒的方法对付他们。为了死前少受罪,自愿下跪的犯人也占了绝大部分。
犯人中也有例外
人在将死的时候,大多数没有嘴上说的那么勇敢,无论是罪有应得还是被冤枉的,即使杀人如麻的罪犯,在死的时候痛哭流涕,小便失禁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但从古至今的死刑犯不计其数,其中不但不贵,甚至可以让行刑人员都不敢轻慢的人也有不少。这些人通常有个共新,那就是心理强大之辈。
戊戌变法失败后,一众维新志士纷纷避险,谭嗣同却不为所动,他留下一句话:“各国变法中,无不有流血牺牲者。但现在中国还没有,如果需要牺牲,就请从我开始吧。”
这句话不但显示出他内心的强大,也体现出他对于国家富强的殷切期望。在刑场上,他坚持不跪,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遗言后,英勇就义。为自己的理想而死,他的坚持也是不跪的主要原因。
另一位是革命者陈延年,他被捕时仅有二十多岁,在经历了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折磨和酷刑后,他心中只有对敌人的蔑视和对于革命的忠贞。他的强硬态度机怒了敌人,在发现从他口中得不到请报后,反动派决定杀掉他。
在行刑的时候他同样坚持不跪,而刽子手一刀下去见他没有倒下,于是只好把他砍倒,再乱刀分尸。他的崇高信仰不但没有因为被绑而势弱,反而把手持屠刀的敌人吓破了胆。
结语
只有信念才是勇气的根源,而革命者不下跪也正是他们心中秉承着信念,即使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自己的罪行赎罪和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献身,从本质上也是不同的。那些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也必将永载史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