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18年的一天,朱元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恰逢是科考殿试的日子,朱元璋相信这是上天的吉兆,他破天荒地让人搬来所有的卷子,一份份翻阅起来。突然,他眼前一亮:“状元找到了。”
洪武18年,正逢大明朝重启科举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经过层层选拔,终于来到了最后一关——殿试。
而就在殿试的前一天夜里,朱元璋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大殿外凭空出现了一根巨钉,钉上还缠着数条白丝,随风飘荡。
醒来后,朱元璋想来想去,认定这是上天降下的吉兆,而今天正是殿试的日子,很可能,这个吉兆会应验在某位学子身上。
上天是想告诉自己,这个人将是大明未来的栋梁之材。
只是这个梦的细节太过离奇,朱元璋想了很久也未能参偷其中的含义。
为了不错过任何线索,朱元璋这天分外留神,哪怕是一点风吹草动也要观察、思考上好一会儿,连服侍他的太监都察觉到陛下今天怪怪的。
按照殿试的安排,考试结束后,将先由“读卷官”阅卷,选出一甲、二甲、三甲,再将一甲卷交由朱元璋最终裁定,从中会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然而朱元璋将一甲的三份卷子翻来覆去看了好久,都没能找到和梦境之间的联系。想了想,朱元璋命人把所有考生的卷子搬来,他要亲自一张张审阅。
400多份卷子,在龙案上堆起了厚厚的小山,朱元璋却丝毫不觉得麻烦,一张张地认真翻阅,不想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此时,殿内侍立的“读卷官”们心里却是忐忑不安,后背更是冷汗直流,生怕是什么环节出了纰漏,要知道这位帝王可是眼里从不揉沙子的。
大殿内的气氛也因此变得压抑沉闷,众人连大气都不敢出,偌大的宫殿里,只能听见偶尔传来的,纸张发出的“哗哗”声。
突然,众人听到朱元璋一拍桌案,兴奋地说:“状元让俺找到了。”
原来,这名考生的名字赫然是“丁显”,丁显——钉显,这不正是应了那个梦吗。
朱元璋顿觉心请舒畅,大笔一挥,将丁显钦定为状元。
丁显原本在400多名考生中排在100多名的样子,却因为名字一步登天,成为了状元。
不过这样一来,原定的一甲势必有人出局。朱元璋斟酌再三,依然按照之前的评定,定榜眼为“练子宁”,探花为“黄子澄”。
至于原来的状元“花纶”,则不幸掉到了二甲。
丁显中状元时年仅18岁,这也让他成为了明朝最年轻的状元。
一时间祝贺纷至沓来,让丁显应接不暇,朱元璋还特准许他衣锦还乡。
当回程走到武夷山时,丁显记起当初赶考路过此地,自己不幸染病,倒卧路边,幸得天心寺的一名高僧路过将其收留。
僧人见他脸SE苍白,腹痛不止,便取出了珍藏的茶叶,以沸水冲茶,扶他起来饮用。
丁显只觉口齿留香,腹内热流涌动,疼痛也缓解了很多,之后歇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竟已病去身轻。
感念当时僧人的照顾,丁显特意又去拜访,僧人见故人来访,又听闻丁显做了状元,也替他开心,两人整夜畅聊饮茶,宾主尽欢。
第二天,丁显告辞启程,并特意留下财物以示感谢。可僧人坚辞不受,并说自己没做什么,这都是山间那几株古茶树的功劳。
丁显只得作罢,他特意去山间寻到了那几株茶树, 并TUO下身上的状元袍,先绕茶树三圈,最后又将红袍披在了茶树上以表谢意。相传这就是武夷山大红袍名称的来历。
可惜如今这几株母树大红袍已被定为了国宝,普通人是无论如何也喝不到了。
丁显做官后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虽然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但丁显在做官上却鲜有建树。
由于丁显的新格过于刚直,上任后最喜欢的就是给朱元璋提各种意见。
这也就罢了,他还不懂变通,用词机烈,看不惯的一律狠批,有时候连朱元璋都被弄得下不来台。
开始,因为觉得丁显是上天降下给大明的人才,朱元璋还加以包容,但时间一长,朱元璋被弄得不胜其烦,一怒之下,把丁显贬到广西去养大象了。
洪武三十一年,丁显病死在任上,年仅30岁。据说他的死讯传回,朱元璋还发了好大一通火,觉得定是当地的官员没有照顾好丁显。可见朱元璋对他依然是念念不忘的。
丁显早逝,他同科的榜眼练子宁和探花黄子澄也没得善终,两个人在建文帝时期坚决支持削藩,得罪了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朱棣即位后,两人都被杀并株连九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初错失状元的花纶却一生平安,官居翰林。
因为学识令人佩服,同科的进士们依然尊称其为“花状元”。
可见人如果想走得长远,单靠运气是不够的,同样也需要真才实学。
丁显深受朱元璋的偏爱,这在封建王朝是笔多么大的资本,但他却没能合理利用,空有正直之心,却没有为官的智慧。
如果他稍微懂得委婉、变通,凭借朱元璋的信任,他一定可以建立很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