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运史教育经品路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一、主题介绍
马栏,又名马兰,唐代圈放马匹之地,故此得名。在抗战的峥嵘岁月里,小小的马栏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被人们尊仰为“京西红村——马栏村”。
1937年11月7日,党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军区。1938年2月萧克将军在斋堂组建了冀热察挺进军,包括七团、八团、九团、十团、十二团及十几支抗日游击队,活跃在冀热察抗击日寇。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是北京第一家农民建立的陈列馆,为北京市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保存完好,得益于马栏村村民。1997年马栏村全体村民捐款修缮了原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用房,并纷纷送来了珍藏多年的革命文物,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抗战陈列馆。1997年7月7日,原冀热察挺进军司令——89岁高龄的萧克上将又回到了马栏村,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开馆剪彩。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设在马栏村中一所民国初年修建的、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内,房屋四角磨砖对缝,大门在院子的东南角,贴墙影壁雕饰经美。萧克将军题写的“冀热察挺进军驻地”的匾额悬于门楣之上。
二、教育实践点
红SE文化——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面积为130平方米,收藏实物103件,图片175幅,再现了挺进军当年的战斗历程。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与众多的博物馆、纪念馆相比规模较小,但作为农民集资筹办的革命陈列馆,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1997年9月6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1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为门头沟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品味着这首萧克将军豪请满怀的诗作,陈列馆的一件件展品带领我们回到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相关青年运动史
1938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在敌后建立半武装及武装组织。接着,中共晋察冀省委和冀中区党委先后提出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
1939年4月,晋察冀边区青抗先的筹备总队部成立,许世平任总队长。7月,冀中区青救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了普遍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武装组织的决定。青年抗日先锋队纷纷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平西抗日根据地也成立了由各村16-23岁青年积极分子组成的青年抗日先锋队。
1940年,日军万余人分十路进攻斋堂根据地,昌宛县模范队、青年抗日先锋队1500多人,在配合冀热察挺进军对日军进行反击战中,独挡由马栏方向进攻之敌,并与游击队配合抓捕日伪特务60多人,取得反扫荡胜利。同年,为补充主力部队减员,全县1100多青年组成子弟兵团集体参加了冀热察挺进军。
在抗战最困难时期,青抗先、模范队挺身而出,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和支前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抗击日军、巩固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平西抗日根据地,特别是斋堂川抗日根据地所辖各村都有儿童团组织。儿童团设有宣传监督岗,当时抗日政府根据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制定了《国民公约》,要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儿童团宣传监督岗为落实此项任务发挥了很大作用。很多老人回忆:“别看儿童团员年龄小,办事可严肃认真,背不过《国民公约》坚决不让你过岗。”
儿童团的成立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部供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