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时期,许许多多的人才因为战乱被挖掘成为一代英雄。也有人因为战乱不愿表现出自己的实力,选择韬光养晦。我们常听到有人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个不思进取、浑浑噩噩、不学无术的人。
这个典故则是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而当我们重新回顾历史时,你将会发现那个被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刘禅,在兵荒马乱的三国时期,作为蜀国君主在位长达41年。
作为蜀国军师的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就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成为蜀国君主,打理朝政,本以为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直到诸葛亮临终时才发现其实刘禅的城府很深。
曲折的成长经历
刘禅是甘夫人为刘备生的长子,作为长子,刘备对刘禅寄予厚望,从小就把刘禅作为下一代君主培养。他严格教导刘禅看书习字,舞刀弄抢。而且诸葛亮还手抄典籍给刘禅学习,对刘禅时实教导。
大家都认为,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刘禅,就算不会成为一个绝顶聪明的天才,应该也不至于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酒囊饭袋。
而且,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刘禅的成长经历,在刘禅小时候,跟随刘备逃亡之时和家人走散,曾被抓到曹草阵营中。是赵云七进七出才把刘禅救出来,才能逃过一劫。
后来又被孙权用计带到东吴,之后还是被赵云救出,得以归蜀。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作为刘备的长子,刘禅也被四处势力觊觎着。也是经历过多次虎口逃难,才能九死一生,继而成长。
本以为经历过颇多曲折的刘禅在见过那么多的不同寻常的场面之后,将会更加的聪明、坚强。但是,让人意外的是,长大后的刘禅却并不出众,甚至在人才济济的蜀国还显得有些笨拙。
担任君主 韬光养晦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之后,刘备抱憾而亡,作为刘备的长子,刘禅继承君主之位,那时的蜀国因为长年征战,已经是物资匮乏,人心涣散。刘禅继位之时也只有22岁,且并无经验,在朝中也没有威望。
所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希望诸葛亮全心帮助刘禅治理蜀国。在刘备托孤之时也曾对诸葛亮说过,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尽全力辅佐刘禅,如若不能,诸葛亮可以自己担任君主,治理蜀国。同样,刘备也让刘禅对诸葛亮以“相父”相称,信任诸葛亮,一起治理好蜀国。
而刘禅上位之后也是全身心地信任诸葛亮,重用贤臣,将蜀国军务全权交由诸葛亮处理。在诸葛亮主理朝政期间韬光养晦。
诸葛亮作为当时蜀国的丞相,又是当年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老臣。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为弥补刘备生前未能匡扶汉室的遗憾,数次领军北伐。而刘禅虽为新一任蜀国君主,但他并不想继承刘备的遗志领兵北伐,而是想休养生息,好好治理国家。
在领兵北伐这个问题上刘禅和诸葛亮的想法是存在分歧的,但是刘禅却并未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借由提醒诸葛亮身体健康为重,婉转的表达了不建议北征的想法。
但是他在诸葛亮表明决定要北征的想法之后,还是全力地支持诸葛亮。因为刘禅自知无法与诸葛亮抗衡,也不想伤了君臣的和气,于是及时地认清形势。之后,诸葛亮数次北征,在立下许多战功的同时,还在建议蜀国和东吴结盟,因此也让蜀国有了更多的休养机会。
于是,刘禅更加放心地将蜀国交给诸葛亮管理,自己只需要吃吃喝喝,做一些闲事。所以,在外人看来,刘禅一直都是一副“扶不起”的样子,甚至连“诸葛亮”都认为,刘禅还没有“长大”。
诸葛亮去世 初露锋芒
真正让世人看到刘禅锋芒的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亲理朝政。世人都认为刘禅是个对朝政一窍不通的昏庸君王,朝臣自然也就不会对刘禅有所忌惮。
当时魏延和杨仪两位大臣不把刘禅放在眼里,想要争夺军政大权,却被刘禅三言两语挑起了矛盾,让他们内斗之后,两败俱伤的请况下刘禅再出面处理,坐收渔翁之利。这一出“借刀杀人”就足以看出刘禅并非昏庸之辈。
之后刘禅又改革朝堂,为制衡朝政权利,设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等职位,分管朝政。费祎管理政务,蒋琬管理军事,平衡朝廷势力,维持朝廷稳定,驾驭群臣,得以坐稳宝座。
再后来刘禅废除了丞相这一职位,不再由他人接管权利,而是把权利握于自己手中。
不仅如此,在刘禅治理蜀国期间,他也并未奢靡地去大肆修建宫殿,而是主张休养生息,推行一些利于民众发展生产的政策。甚至就算是在蜀国之前常年征战、劳民伤财的请况下,到刘禅向魏国俯首称臣时,蜀国国库也是充盈的。
而在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派使者问候诸葛亮时提出:“陛下问丞相之子将安处?”,才是让诸葛亮真正地意识到,刘禅并不是全无城府。
其实真正的意思就是因为诸葛亮的威望太高,怕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接任诸葛亮的势力继续干政,从而影响到刘禅的地位。所以才来试探诸葛亮的意思,问诸葛亮想要对他的儿子作何安排,想要得到诸葛亮不会让他的儿子继续专政的明确回答。
至此,诸葛亮才真正地意识到刘禅这位君主并非是对权利不屑一顾。
结语:
综上所述,刘禅作为蜀国的君主,并非是无才能之人,之所以会让人误以为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只是因为在诸葛亮打理朝政之时韬光养晦,没有展示自己的治国理政才能。
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打理朝政期间处理事请果断干脆,看中国家的休养生息和长远民生发展。
刘禅能够坐稳蜀国君主宝座41年,自然也并不是心无城府,只知道奢靡享乐之人,而是有他自己的过人之处。
虽说在乱世之时作为君主少了一些争霸天下的雄心和野心,没有继承刘备的遗志北伐征战。但是在太平盛世之下也应当是个治国理政的好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