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政这事儿是因为刘禅不想要,上朝带甲仗百人,是因为大家对这句话有重大误解!
咱先说第二个,诸葛亮为什么上朝要带甲仗百人?想谋反?想震慑百官、树立权威?
其实都不是,这一切都是误会!
这件事最早的记载是在《晋书.桓温传》,是东晋朝廷下诏书,让桓温依据诸葛亮、王导的先例,入朝辅政,带甲仗百人。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晋书.桓温传》
这是在夸诸葛亮啊,不是在说诸葛亮专权。
也不是桓温在玩把戏,是东晋朝廷宣召桓温入朝辅政,他不干,东晋朝廷才拿出了诸葛亮的例子,给他贴上一个忠臣良将的标签,劝他入朝。
桓温是谁呢?
这家伙是东晋的著名权臣,权势滔天,曾经废过皇帝!
而且这件事就发生在桓温刚刚废了废司马奕为东海王,迎立司马昱为帝,是为晋简文帝。
简文帝想封桓温为丞相,留在京城辅政,但他没干,反而率兵返回驻地了。
司马昱先生显然运气不大好,刚登基没几个月就重病缠身,快要不行了,病重之时,一晚间连发四道诏书召桓温回朝。
几番催促,桓温就是不来,于是便放大招劝说道:你应该效仿诸葛亮那样,带甲仗百人,进京辅政。
东晋朝廷此举意在向外界表明:虽然你桓温废过皇帝,但朝廷认为你是像诸葛亮那样的辅政忠臣,是不会篡位的,外界不要过度解读!
从后续发展来看,这也是在夸诸葛亮,简文帝临死前立下遗诏,说国家大事全部交给桓温辅佐,就像当年诸葛亮、王导丞相一样忠心辅助幼主。
再来看看甲仗百人上殿,这是唱哪出?
结合史书记载,这应该是当时的一种仪仗队,是朝廷专门给辅政大臣或者权臣的一种特殊待遇。
桓温实际上有篡位之心,但是被谢安挫败,谢安是一个忠心于东晋的权臣。
桓温死后,谢安做了辅政大臣,权势很大,但他忠心耿耿,这期间,东晋朝廷也给了他“带甲仗五十人上殿”的待遇。
《晋书·桓冲传》:又诏冲及谢安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
桓温的弟弟桓冲,也是一个对东晋皇室很忠心的人,所以也享受了甲仗五十人入殿的待遇。
刘裕在平定桓玄之乱之后,东晋朝廷也给了他带甲仗百人入殿的待遇。
《宋书·武帝纪上》高祖领青州刺史。甲仗百人入殿。
刘裕在篡夺东晋政权之前,因为其弟刘道怜有战功,所以上奏朝廷给了他带甲仗五十人入殿的待遇。
《宋书·长沙王道怜传》:九年,甲仗五十人入殿。以广固功,改封竟陵县公,食邑千户。
据史书记载,汉朝的萧何、王莽、蜀汉诸葛亮、曹草等,都有过带甲仗入殿的特权,萧何最多的时候是带80人。
这是皇帝授予宰相、三公之类的一种特权,是身份的象征,除此之外,还有班剑、虎贲等,都属于仪仗队形式。
比如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刘禅下诏赐他虎贲六十人。
诏赐亮金铁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三国志.诸葛亮传》
所以,这所谓带甲仗百人上殿之类的,是一种仪仗,是作为辅政大臣的身份象征。
甲仗百人、虎贲六十人之类的,还有什么班剑多少人这些,就是仪仗队而已。
最后,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刘禅?
这事儿其实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以刘禅先生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名声,似乎能力欠缺啊。
他根本没有能力接得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责大任。
另一个方面,刘禅喜欢当甩手掌柜,不喜欢权力!这个从蜀国的政局后续的发展就能看出来。
诸葛亮在的时候,刘禅是甩手掌柜,一切全凭诸葛亮做主,就算诸葛亮威望太高,刘禅没得选。
那诸葛亮死后,蒋琬主政期间,刘禅还是当起了甩手掌柜,蒋琬死后,费祎主政期间,刘禅先生照样是甩手掌柜。
费祎死后,蜀国实在找不到治国贤才了,刘禅就开始乱来了,蜀国仅仅10年时间就急转直下,被魏国攻灭。
说明,刘禅只想当甩手掌柜,不想掌控什么权力。
诸葛亮临死时,刘禅还特意派人问他谁可以继任,按理说,只要知道一个继任者即可,但刘禅先生刨根问底啊。
最后诸葛亮说自己死后,蒋琬可以继任,蒋琬死后,费祎可以继任,可刘禅派去的人还问,费祎死后呢?诸葛亮直接被气得紧闭双眼!
这说明了一点,刘禅指着诸葛亮把后续七八个继任者都给安排妥当了,自己以后就可以安心当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用愁了。
很明显的事请,刘禅对权力并没有太大的衣望,只想一心玩乐,至于治国理政这些,谁爱管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