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宰相刘罗锅》开播之前,可能知道刘墉的人有限。不过因为受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在一般人的眼里,刘墉似乎是一个深受乾隆皇帝喜爱,甚至能和“天下第一贪”硬刚的大清官。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电视剧中,刘罗锅的身世交代的并不是很清楚,如果看过前面的文章《一代牛人刘统勋,刘罗锅的亲爹,纪晓岚的伯乐》的人就会知道。
刘墉的出身可非常不一般,他家不光是较早投靠清廷的人,而且他家还在清朝当了好几代的官,刘墉的亲爹刘统勋更是身兼大学士和军机处,算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因此单从这种出身来看,刘墉要比亲爹只是个副都统的和珅要强。
不过刘墉虽然是靠恩荫的身份参加的科举,但是他在科举相关的学问这块,还是完爆和珅的。据一些非主流文献记载,他当年差点拔得头筹,后来还是乾隆出手,他才勉强成了二甲的第二名,而和珅当年的考试,是直接名落孙山的。
按照常理说,刘墉要家世有家世,要文化有文化,他的发展应该不会比小自己30岁的和珅差。
但是,刘墉在公元1751年就进入了体制,但直到公元1776年才当上《四库全书》馆的副总裁,而人家和珅虽然公元1772年才正式参加工作,但是人家到了1776年,就已经当上总裁官。
那么为什么刘墉的升迁比和珅差了那么多呢?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刘墉进入体制时,他亲爹已经是清廷的高官,如果再让刘墉强势崛起,那么他们对刘家的影响就太大了,这是一个统治者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刘墉的籍贯在山东,是地道的中原人,这对于骨子里还是依赖自己人的爱新觉罗家族来说,非我旗人,不能彻底放心使用;
第三,刘墉的祖辈都以清廉正直著称,刘墉要想有所发展,自然也不会砸自己的招牌,而纵观古代的皇帝,几乎没有一个到了晚年不贪图享受的,刘墉的清正廉明对于国家很人民是好事,但是对于乾隆来说,他用着就有点不顺手了。
公元1776年,是乾隆当皇帝的第四十一个年头,此时的乾隆已经65岁高龄!虽然此时的乾隆还龙经虎猛,但当时是个人就知道,想当年能色杀老虎和黑熊的康熙,可是没活到70岁。
已经一把年纪的乾隆此时想的,一定不会是如何“发挥余热”让工作更上一层楼,他此时的想的应该是如何延缓衰老,如何延迟退休,如何利用现有的权利好好享受生活......
所以在和珅被重用之前,刘墉虽然升迁的速度不算特别快,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说得过去的。
公元1755年,刘统勋因为在西北的工作出现了纰漏,所以乾隆对他进行了惩处,刘墉因为受他爹的影响,也受到了贬值的处罚,但他很快他就被重新提拔任用;
公元1766年,刘墉本人因为视察之罪,而被乾隆皇帝处罚,当时如果按照相关条例,刘墉应该是要被判处极刑的,但是乾隆第二年就把被贬去军台效力的刘墉给招了回来;
公元1782年,刘墉顶着巨大的压力(和珅当时权力已经很大),把山东巡抚国泰给办了,乾隆也算是站在了他后面;
但是在这次高光之后,刘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比如在公元1787年,乾隆皇帝曾公开批评刘墉。
这件事的起因,是乾隆认为两位大学士年事已高,如果他们要办退休,乾隆会点头,这件事两位当事人不知道。而且后来乾隆看俩人身体还行,也就没有主动提。但是后来刘墉却把乾隆的意思转达给了这俩人,结果这俩人就跑来请辞。
这件事其实本来不太算个事,但是乾隆却在公开场合批评刘墉,说他之所以“多嘴”,是因为自己觊觎那个位子。
刘墉在被点名批评之后,不光自己没能转正成大学士,就连原有的协办大学士也丢了;
在这件事发生的同一年,乾隆让刘墉去支持祭拜文庙,结果刘墉前脚办完事,后面御史就开始弹劾他工作态度不端正;
紧接着的第二年,一场乡试出现了行贿案,刘墉作为上级领导受到弹劾;
转过年来,刘墉因为对皇子的学业监管不力,而被降职;
公元1793年,刘墉被人弹劾身为主考官,却因工作态度不端正,造成了一定后果.....
总之一句话,就是当时的刘墉怎么做就怎么错。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是不是因为刘墉当年打了和珅的脸,所以和珅开始发起了对刘墉的打击报复。
这一点的确有一定的依据,因为根据有些资料记载,在和珅专权的时候,很多人都站到了他那一边,而“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晓岚、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
所以和珅是有打击报复刘墉的可能的。
但是,如果只是和珅自己有这个想法,而乾隆还对刘墉像“初恋”一样,和珅自己应该是玩不转的,所以当时刘墉的“屡屡犯错”,应该还有乾隆皇帝的因素在里面。
那么乾隆当时为什么会对刘墉“变心”呢?
据一些资料记载,乾隆皇帝在公元1773年,就把未来的嘉庆皇帝秘密立为了继承人。康熙末年有过九王夺嫡的事请发生,所以自那之后,皇帝立储君基本上都不再彻底公开。但大臣们心里没底,后来乾隆又于1789年把他封为亲王,算是给了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暗示。
乾隆后来通过内退,把皇位在明面上让给了儿子,但他实际上还是大清的掌舵人。以乾隆的本意,估计他是不想这么“麻烦”的,和珅这帮人肯定也希望乾隆继续奋斗下去,但是嘉庆本人,和曾当过嘉庆老师的刘墉等人,应该是有自己想法的,所以乾隆的内退一定不太请愿,而整个过程一定充满了各种角力。
据一些非主流文献记载,乾隆在禅位时,不想交出玉玺,后来还是刘墉想办法劝说,乾隆才把玉玺叫了出来。这件事虽然不一定为真,但是从乾隆死了以后,刘墉又开始变得“经神”,并帮助嘉庆搞定了和珅来看,刘墉当年应该和嘉庆走得比较近,自然也就被乾隆反感。
由此可见,刘墉之所以“不受乾隆待见”,前期可能是因为他的身份,而后期则是因为他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