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坞2》今晚开播。
上季,飘收获了无数个人类社死名场面。那些尴尬瞬间仿佛“另世我”,却又真实得让人上瘾。
由于太经典,某些梗也延续到了这季,比如尴尬重灾区的自我介绍。
这季新坞民非常自觉准备了“代表作”。
宋妍霏一见到宋丹丹,立刻化身“代表作”介绍机器,让初次见面秒变“哈哈哈”的欢乐海洋。
但,梗不是关键,尴尬才是贯穿人类社交的永恒痛点。
《五十公里桃花坞》就好看在这。
桃桃花坞会发生各类典型社交案例,从而展示包括“尴尬”在内的大量社交名画,让观众“由他见我”,共鸣并反思。
如果说,第一季的社交关键词是“尴尬”。
那第二季,就是为消除尴尬,由社交货币引发的“内卷”。
卷得眼花缭乱,卷得过目不忘。
来,直接看第一集。
刚开播,老坞民就展现出了默契。
汪苏泷一见到宋丹丹就熟练地“溜须拍马”,而宋丹丹一看到李雪琴就给了个大拥抱。
新坞民董璇形容他们就像“一家人”。
老坞民越紧密,就越反衬新坞民格格不入的尴尬。
宋妍霏搓手、董璇营业笑。
就连语言不算通畅的泰国小孩尹浩宇也读懂了空气,形容:
新老坞民就像两个小组。
怎么办呢?为了缓解尴尬,融入集体,新坞民开始无意识“卷”了起来。
新坞民饭后百无聊赖,费启鸣提议洗碗,大家也纷纷响应,小小的厨房一下扎进去好多人。
有用吗?
说实话,有用。
想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群中,展开合理有效的社交,制造合适请景是有必要的。
积极“曝光自己”(大白话就是多露脸),积极参与,有机会互相接触、进而熟络。
所以在成伦世界,积极干活干的不是活,是在挣社交货币。积累到足够的社交货币,良好的社交关系就水到渠成。
这一季,除了“社交货币”这种虚拟货币能被更大程度地凸显,还增加一种“实体货币”:
通过完成任务获得“贡献值”,能买吃的。
大白话,就是“钱”。无疑,也让大家“卷”起来了,无论新、老坞民。
饭后,大家饭碗一放下,就马不停蹄地做任务。
种地、遛马、修机舍……
以至于对比上季,也不午休了、也不唠嗑了。
这直接让老坞民汪苏泷一再表达焦虑:
而新坞民董璇卷得更是明显。
她积极完成按摩、种菜、跳舞等任务,甚至还制造了一个“卷中卷”的小擦曲。
那天,董璇刚好没带卡,于是跳舞所得的贡献值被充进王传君卡里。
造成什么局面呢?
董璇“B着”王传君跳舞“还钱”。
于是王传君和武大靖跳了一遍,系统没过。
王传君提议练练,明天跳。
但董璇还是急了,坚持要他“必须跳一下”。
最后,王传君“视死如归”地去了。
只为图“片刻清净”。
董璇就很坏吗?后来她解释:
初次集体买菜,刷的都是她卡里的钱,以至于她的卡仅剩九快。怕被别人觉得她啥都没干。
发现没?
从一个“怕”字能看到,其实实体货币也以“尴尬”的形式间接影响了社交货币。
董璇“卷”不是单纯为了私利,后背有更深的心理因素。
她只是因没拥有足够的“贡献值”而自觉被削弱了某种话语权,从而使得个体在集体中产生不安,这种压力会导致个体对自己,对他人产生“内卷”。
由尴尬引发的内卷,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不,很快有人站出来打破局面。
首先,是有社交责任感的人。
代表人物:汪苏泷。
这个网传的高请商体质,在节目中话的密度最大的人,实际上是个“社恐”。
嗯,他怎么会是社恐呢?
他爱张罗,并不是因为他享受张罗,而在于:
他恐惧尴尬,本能地想消除尴尬。 尴尬没了,卷自然被扼杀于无形。
大家围坐在桌前沉默时,他赶紧叫上辣目搞气氛。
辣目自觉“成长了”,安慰汪苏泷“拥抱尴尬挺好的”。
汪苏泷不同意,强行按头开话题:
辣目有个问题想请教各位老师。
辣目拒绝……后,又补了句:武大靖老师是什么星座啊?
汪苏泷B得辣目口嫌体直,笑死一片。
能看出来,驱动汪苏泷社交的,是怕别人尴尬。也能理解为,他有天然的社交责任感,总担心别人没有足够的社交货币,想让目之所及的场子里,人们都能“兜里有钱”。
汪苏泷式反内卷实际上属于瞎猫撞上死耗子,纯属无意识地歪打正着。
而且在这种“为了别人”的驱动力下社交,汪苏泷本身没有太多享受感,反而时常觉得累,才会自定义为“社恐”。
还有一类人的“反卷”,是有意识的。
代表人物:李雪琴。
她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清晰看到“卷”,并坚决反对“卷”。
她一开始在“卷”中半推半就,后来才逐渐“反对”。
阶段一:趋同。
一开始,作为老坞民,她习惯于懒散轻松,没事就上床躺着。
一边抱怨“贡献值”的新设置,一边组织大家对抗规则:
可渐渐,她也被裹挟,开始找活儿干。
这个阶段,她无意识地被裹挟在潜移默化的社交货币体系里。
阶段二:觉醒。
节目组设置了个任务,要求拍一条桃花坞的宣传视频。
任务一下来,辣目和李雪琴对眼神:
不主动举手参加拍摄任务。
此时的李雪琴已经明确意识到“卷”并明确不想卷入“卷”中。
但世事难料,她,还是被宋丹丹一声令下,险些被强制执行。
宋丹丹给她戴高帽:
李雪琴你去,你脑子好。
李雪琴委婉拒绝:
我没有头脑
干不了
我不会
这个阶段的李雪琴面对社交货币体系,有了自己的衡量标准,但依然被桎梏。
阶段三:抗争。
饭桌上,她直接提出,不要“抢活”,要享受生活。
可惜。
面对宋丹丹误解下的“怼”,李雪琴示弱了:
自扇耳光。
李雪琴从别扭顺从,到隐晦抗争,再到提出建设新建议。
她成长了。
可惜,她的反卷不够彻底。
这种不彻底很接近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
在集体社交中,我们常带着不舒服努力适应,直到实在适应不了才企图发声改变。
不仅被动,姿态也相对柔弱。
这阶段的李雪琴鼓起勇气跳出旧式社交货币体系,但还是被曾顺应体系的惯新扯出了伤痕。
一路看下来,李雪琴的“反卷”虽源于自我觉醒,但随社交货币认知的改变带来的撕裂感仍然伴随着强烈的疼痛,也就更谈不上能在“反卷”时享受了。
没事,这季还有一个彻底的、能自我享受的反卷王者:
王传君。
一个真正扛起反抗大旗直面宋丹丹的男人。
还“怼”上热搜了
王传君的社交,可以称之为“独立社交”。
并非孤僻,而是一种不从众的清醒社交。
他其实很期待交友。
他自觉现阶段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较多,对朋友的关照变少,故很珍惜此次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他也言行一致。
睡大通铺时,他的表现最兴奋。
可即便如此,他从未附和任何人。
武大靖对他好奇,主动找他一起玩耍。
王传君试图分享他文艺的看鸟心得:
得到了武大靖作为“食客”的回应:
发现“聊鸟”不同频,王传君没有企图讨好对方,只是尽量保持愉快的聊天氛围。
所以即便后来武大靖主动结束此番社交,依然其乐融融。
不止面对一个人时如此,面对一群人的集体趋同时,他也同样保持清醒判断。
王传君始终保持自有节奏,可他从未让别人感觉难受。
为什么?
因为他坦诚表达感受,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无论对方是个体,还是群体,“总是假装自己和对方一样”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常见的“虚伪”。
大多数成年人身上已发育好了成熟的感受器,足够判断出反馈的真假。
这也是为什么王传君虽常和大家不同,仍轻松保有社交魅力。
武大靖在王传君面前“想吃鸟肉”失败后,又主动找他表达“想吃马肉”。
武大靖的“下次还敢”说明了王传君“虽不同”但“可亲”。
还有个事。
又是饭桌,宋丹丹为了加速熟络,提议办晚会,并强势安排跳集体舞。
王传君第一个拒绝:
不了,我演一只安静的龙虾就好了。
后来,宋丹丹压制大家办运动会,改办晚会。
大伙儿怒不敢言,只敢偷挤眉弄眼。
王传君真诚而直接地表达了“不舒服”:
此话一出,大家鼓掌了。
能看出来,并非从众才能合群,独立社交也具魅力。
王传君坚持自己,从一开始就很自在。
就不知尴尬为何物,更不要谈卷了。
说到这,你以为飘想说《五十公里桃花坞2》第一集中,王传君的社交模式是范本,而宋丹丹是反面例子?
当然不是。
社交,本没有标准答案。
对多大数人来说,王传君属于爽文式社交。
看着羡慕,并在心里默念“他说出了我不敢说的话。”
但真要你说不敢说的,做你不敢做的,可能还没行动,你已又怂又尬了。
而宋丹丹呢?在社交中“好心办坏事”并不少见:想化解尴尬反而更尴尬。
可只要调试一下组织的强制,减少压迫感,是不是就能成功消解尴尬,大家都开心?
所以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的社交阈值。
大集合前大家两三人一队时,无序的、随意的社交就明显更有趣、有效。
王传君、孟子义、吴牧野因坐同一辆车而初遇。
孟子义破冰:你们是哪里人?
得到回应后,又强行“续费话题”:
你们怎么不问我老家哪儿的?
虽说有点儿硬,甚至和主流夸赞的“高请商”一点不挨边儿,可很尴尬吗?
王传君笑了,“乖乖”问了一遍。
瞧,话题不就继续了吗?没人脸上真的不悦。
不一定要高明,不一定要合群。
这才是《五十公里桃花坞》所展示的社交图画有趣的地方。
真实,但又反焦虑。
说白了,社交无标准,强扭的瓜不甜。
自己舒适了,自然也能吸引来舒适的社交关系。在桃花坞的世界里,你属于哪种类型的社交人呢?